【記者吳映彤淡水校園報導】覺生紀念圖書館、外語學院與俄文系共同舉辦的「魔幻與現實:俄羅斯奇幻文學音樂展」,沙龍講座第二場於4月28日下午13時10分,在圖書館2樓閱活區舉行,邀請櫻桃園文化總編輯丘光,以「探索想像與現實的邊界-果戈里的幻想寫實文學」為題分享,近40位教職員生參與。主持人俄文系副教授劉皇杏表示,希望講者生動的講解,能帶大家一起欣賞果戈里的作品。
「讀文學作品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丘光首先向聽眾提問,並指出閱讀文學有兩個核心目的:認識自己及認清現實。透過作品,不僅能窺見作者內心世界,還能觀察個體與群體間的互動,他認為若能從文學讀出這兩個層面,收穫已是豐厚。
丘光表示,每個人都可能活在自己的想像裡,而果戈里的作品正好觸及想像與現實交錯的地帶,他筆下的幽默有三種層次:日常、諷刺與荒謬的笑,這些笑聲中交織著錯覺、變形與想像,逐漸模糊現實與非現實的界線,讓讀者的感受從可笑堆疊至可悲,甚至到達可怕的程度。他進一步說明,幽默來自現實認知與心理預期間的落差,這種反差所帶來的驚訝,往往引人發笑,從誇張的語言、欺瞞與詐術、慾望未滿,到多重而矛盾的現實視角,這些技巧既是幽默的來源,也讓讀者看見社會的複雜與荒謬。
丘光接著說明,果戈里偏愛描寫小公務員與貧窮藝術家,這些小說人物多半是作者的化身,他將自身在現實中遭遇的挫折與失落,轉化為破滅的想像,並以此為創作題材。他以果戈里的《涅瓦大道》、《狂人日記》與《鼻子》等作品為例,其敘事手法涵蓋時間與空間、精神與物質、大小與型態、內外與真假等視差與意識落差,帶領讀者進入充滿想像與幻象的多維空間。
丘光認為,閱讀文學與通俗小說的差異在「文學不只是講故事,它還能幫助我們認識自我與社會的真實樣貌。」要理解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實則荒謬的現象,文學恰能提供最佳的訓練與反思空間,他舉例,像「不必仰望他人,也不必仰望自己」這樣的標語,若出現在哲學著作中或可理解,但當它被用來包裝要價數千萬元的建案時,就顯得有些荒謬。他表示,透過文學閱讀與思辨訓練,讓我們得以更加敏銳地察覺這些矛盾與虛偽,從而建立批判思維,也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中文三曾子軒分享,因本身喜歡創作,為接觸與平時不同的思考,便利用課餘時間參與講座,透過丘光的分享,讓他對果戈里的作品有更進一步認識與思考。
關鍵字
#教學前線
#圖書館
#俄文系
#沙龍講座
#世界閱讀日
#丘光
#果戈里
#涅瓦大道
#狂人日記
#鼻子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14
| 更新時間:2025-05-05
| 點閱:20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