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歷史學系配合USR計畫「走進淡水、面向國際」,5月5至9日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2樓大廳,舉辦第110級畢業專題成果展「史用說明」,展出64組學生結合個人興趣與專長,連結歷史與生活的作品,涵蓋文學、史學、文創、文旅與桌遊等5大區域,內容豐富多元,特別是桌遊創作數量創下新高,紛紛呈現創意與特色。
開幕式於月5日中午12時10分舉行,文學院院長紀慧君致詞時讚賞展覽核心理念「歷史本無解釋,由我們來詮釋」,認為唯有理解過去,才能掌握未來,展覽作品從傳統史學走向應用與創新,並推動AI與數位課程,為嶄新風貌。現場觀展教職員生參觀各組作品、體驗互動遊戲,完成集章後還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設計別具特色的「史用說明」悠遊卡作為紀念。
歷史系系主任李其霖說明,今年畢展首次於守謙會議廳2樓展出,首次由他與助理教授吳景傑共同指導,也是歷屆以來投入經費最多的一次。他稱許學生們非常認真,認為「資源花得值得,希望留下美好回憶,也讓參觀者感受到作品背後的用心與努力。」吳景傑表示,展區設計象徵「文字詮釋是歷史最重要的支柱」,無論是文創、桌遊或文旅創作,皆為歷史應用的關鍵延伸,連結過去與當代的重要橋梁。
劉虹瑩以「米香童趣──粿食DIY材料包」為題,分享過年祭拜的粿食文化,探討其意涵與歷史脈絡。她設計三款不同口味與象徵意義的DIY材料包,並展示模具與成品;林俐萱分享「義呆利:歷史向同人畫冊集」,以日本漫畫《義呆利》為靈感,編撰東亞各國歷史故事,以趣味方式呈現漫畫、插圖與史料。該作品廣獲迴響,Twitter分享逾兩萬,Facebook亦有數百次轉載,儼然成為推廣歷史創新管道。
李岱穎、李沛樺與邱佳哲則以「封建王圖──中世紀歐洲大富翁」桌遊參展,結合歐洲中世紀背景與知名歷史人物,最大亮點為自製3D打印的人物與建築模型,設計知識結合策略的答題卡牌,讓玩家透過遊戲深入理解歷史。
其他參展作品同樣展現高水準,如翁任何、黎育銍、郭冠宏製作書籍《山海經:北北基輕旅行》,融合旅遊與地方文化,將探索北臺灣的經歷輯錄成書,以圖文並茂形式介紹地景與記憶;李欣嬛、黃茂綜推出「戰火與磚石」,以大富翁遊戲探索日本從戰國至二戰及戰後建築遺跡,讓玩家從遊戲中,學習到不同時代建築與歷史意涵;陳傑聰、朱澤諺、黃光寶和王韋捷設計「日本戰國時代桌遊」,則讓玩家扮演十大名將,透過地圖資源管理、外交任務與戰爭回合進行遊戲,融合歷史事件與策略思維,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
此外,翟亭安以「清朝禁書運動背後原因之探討與反思」研究為題,剖析清代禁書政策,連結臺灣戒嚴時期,強調言論自由與創作權的重要性;歷史三鄧仲崴與歷史四黃琮育共同研究「榫卯」,解說中國古建築不用釘子如何建成,深入探討榫卯與斗栱的結構設計與抗震原理,現場展示實作木構模型,形式和設計如同建築系作品,吸引觀展者駐足。
參觀的資工四李茗魚、陳禹辛表示,畢展內容感到驚喜,「原本認為歷史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沒想到能以實體展品具象呈現,更容易記住內容。」他們分享,過去對文科或歷史的印象較為刻板,看到活潑、有趣的展出形式,不僅學到許多冷知識,也讓人重新認識歷史的多樣面貌,相當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