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25-05-18

【翰林驚聲】吳文舜:新經濟商業模式用科技改變生產力

主辦:工學院共同科「人工智慧產業趨勢」講座課

時間:114年4月10日(四)下午3:00-5:00

地點:E787

講者:精誠資訊集團副總吳文舜

主題:金融服務業結合AI應用

有沒有人看過電影「三體」?我們居住的地球只有1個太陽,而三體是某個行星同時擁有3個太陽,此行星面臨多個維度挑戰,所以行星上的人類無法生存,必須想辦法向外擴展,就是「三體人」。但三體人和今天的主題有何關係?我想用這個例子說明,為什麼現在企業面臨到的環境,就好像三體人遇到地球的情形。

科幻電影裡,三體人有一項能力「降維攻擊」,這個概念與今日「新經濟」很類似,透過新科技加上新商業模式,創造指數型成長。「新經濟」改變價值傳遞與獲取模式,重新定義大師錢德勒(Alfred Chandler)所提出的,企業競爭優勢包括3大關鍵:「學習曲線、規模經濟、範疇經濟」。

新經濟的商業模式是,由供給面導向,轉換成需求面導向,提供客戶隨選服務的機制,而不是追求生產產品規模經濟的複製價值。不論是從訂閱經濟出發,還是在平臺經濟建立多邊關係,將自己從第三維企業,演進到第四維企業,舊經濟企業可能永遠無法理解,為何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卻輸給了未來。

如何面對這樣的競爭?唯一的做法是,用科技改變生產力疆界線。如果今天出現了AI,這條生產力疆界線會往右上方移動,產生一條新的生產力疆界線。如果這時不採用新方法或新科技,比不過用新方法的人,這就是生產力疆界線為什麼會對整個企業的活動產生巨大的改變,而這個力量來自於:「科技和AI。」

智能商業模式是網路協同加智能數據,從收集到很多的大數據中,利用AI立刻做判斷跟決策,影響後面的動作,形成一個數據AI不斷的循環的結果,提升企業活動的效率。AI時代來臨,面臨「產業AI化」和「AI產業化」的情形,如何運用AI讓產業更有競爭力,這是產業AI化;AI產業化即AI本身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鏈,而新的AI產業鏈還沒有決定和定型,可能就在這些互動的過程中決定了什麼是AI產業。

繼續來講企業的變化,剛才提到,當企業碰到AI的時候,每一個企業都要有一個AI策略,現在各行各業的主流發展,不管是金融業、製造業、政府、零售業、醫療、資訊部門、財務部門、法務部門等,現在大家都在發展這項應用,每一個企業都需要有一個AI知識庫。

企業在打造自己的AI中台(AI middle platform)時,可以從4個方向著手。第一,要有一套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系統,幫助你把數據整理出洞察、做分析。第二,搭配一個能夠整合管理AI模型和資料的平台,作為整個系統的中控中心。第三,直接使用已經做好的向量資料庫(Vector Database),像是一些現成的知識模組,不用重頭來過,節省不少時間和成本。第四,如果你的公司有比較特殊的需求,當然也可以自己做一套向量資料庫。透過這樣的組合,你就可以讓「工腦」(運算層)處理邏輯和運算,「思腦」(知識層)累積和應用知識,兩邊結合起來,真正讓AI發揮效益。

所謂的向量資料庫,簡單說就是把資料轉成一組向量,存在一個可以快速比對相似性的資料庫中。這特別適合處理各種型態的資料,不管是文字、聲音、圖片、影片,甚至數據表格都可以。舉個例子,像是雞和貓的圖片,它們經過向量轉換後,就會落在「動物」這個語意空間的附近;而蘋果、香蕉這些水果的圖片,則會聚在另一區。這樣的語意分類能力,正是向量資料庫厲害的地方,也讓它成為現在AI應用裡很關鍵的一環。

企業累積了這麼多知識,其核心價值在於將內部隱性的專業知識,顯性化並可程式化運用。這些資料若直接儲存在公共雲端(如Microsoft Cloud),便等於在無形中協助訓練了「他人的AI大腦」。此一AI雖然日漸聰明,卻並不歸屬於企業本身。若企業欲保留知識資產的主導權,就必須部署AI環境,包括自購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並建置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等相關架構與系統。然而這樣的方案既費時又成本高昂,形成一種「不想給人用、又做不來」的兩難局面,顯示出AI基礎建設主權對企業策略的重要性。

在未來的AI時代,盡可能讓你的核心能力變得多維、多元,朝著這些方向發展,才能讓你成為一個在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我們今天講的,不只是科技,而是思維的改變。如果這堂課讓你從單一維度的思考,跨入多維度的學習,我就覺得很值得。(文/許宥萱)

關鍵字 #教學前線 #工學院 #吳文舜 #AI經濟 #科技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7夥伴關係

NO.1215 | 更新時間:2025-05-18 | 點閱:1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5-18 21:22:17
  • 線上人數: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