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校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的「食農微實驗」團隊,參與新北市政府自 8 月4日至15日舉辦的「野菜學園祭」食農教育展,結合五感互動、環境永續與教育平權理念,打造沉浸式體驗場域,成為亮點。另教設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校友蕭妘羽,則展出她結合課綱將部分農場以農場主人專長及特色呈現,融入雙語、本土語、性別平等、環境教育等議題展出教學成果。
「食農微實驗」團隊係以大二專題課的作業,經過多次的場域試用與調整後完成提案,受邀參加該次展出。團隊由白晢佑、張譯心、林少湲、葉宇昕與黃繶安五位學生組成,他們在大二下修習副教授張月霞、教師游子頤共同開設的「前瞻教育專題:活動企劃型(二)」課程,深入忠山學區展開田野調查,挖掘在地食農議題,並嘗試以創新設計介入改善。
團隊在調查中結識「歡心厝」農舍,並實地觀察其自然友善耕作方式。他們從農夫的日常、農地的作物輪作與永續管理中,思考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民眾易懂且有趣的學習體驗。最終採用「食農教育三面六項」的理念,結合飲食文化、農業知識與生活實踐三大面向,搭配6種學習路徑,設計出一套寓教於樂的教具,讓民眾在互動過程中自然吸收食農知識。該套教具以特色農作物地圖、可拆換的季節性作物模型、觸覺辨識蔬果卡牌遊戲為核心,模擬種植的完整過程。參觀者可以在遊戲中學習作物的產地與季節,並在互動中累積學習成就感。
活動期間,「食農微實驗」攤位吸引許多親子、教育工作者與農業相關從業者駐足體驗。不少家長表示,透過這樣的遊戲,小朋友不僅能分辨蔬果種類與季節,還會主動詢問食物是如何被種出來的;有老師則認為,這套教具不僅適合在課堂中應用,還能成為校外教學或社區活動的核心教材。新北市議員黃淑君在參觀攤位時,也肯定青年學子的創意與投入,表示食農教育不應僅停留在課本,而應該融入生活、融入遊戲,才能讓下一代真正理解食物的價值與來源,並鼓勵繼續發展。
張月霞表示,「食農微實驗」在學習過程中,因參與場域活動,和農場主人變成好朋友,也透過團隊合作提出一套完整的桌遊作為食農教育的體驗教具,「成果相當不錯!希望未來可以持續對農村議題產出更多的貢獻。」組長白晢佑表示,學生參與這類大型公共展覽,不只是展示成果,更是一種社會實踐的過程。透過與不同背景的民眾交流,學生能即時獲得回饋,檢視與優化教材內容,也學會在真實場域中調整教具設計與教學策略。
第3度參加食農教育展的蕭妘羽,目前擔任新北市食農教育場域輔導及教案協力教師,為新北市農業局所輔導的十家農場撰寫教案及設計教具,並負責田野調查、教具設計、農場訪視、媒合參與學校等工作。她也分享設計的食農場域教案,如:三峽谷芳有機茶園雙語導覽、八里榕爺黃金筍台語文及羅馬拼音教具,教導學生學習本土語及在地生活,充分展現創意。「在食農教育的推動過程中,我期盼自己能透過真實的場域與多元課程設計,讓更多人深入認識食物的來源與背後的生活故事,並體會土地的珍貴。希望透過每一次與農場的交流與體驗,培養在地認同感,種下尊重珍惜食物的種子,讓食農精神成為生活。」(文/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提供)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新北食農展
#食農微實驗
#蕭妘羽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7夥伴關係
NO.1221
| 更新時間:2025-08-14
| 點閱:301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