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考慮臺大、政大等知名學府的EMBA就讀?除了好友、本校企管系校友曾曼意的大力推薦外,淡江大學吸引我的不只是課程本身,更聚集了許多和我一樣、從實務經驗出發的中小企業老闆與公部門高階管理者。這樣的學習環境能激發更多共鳴與交流,既能從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中刺激思考,也能從同學的經驗中獲得啟發。此外,淡江大學蟬聯多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私校之冠,而企管EMBA課程設計實務導向,強調全球視野、人文關懷與管理素養,恰與我追求的目標一致。
我從基層做起,每一步都靠著學習、適應與迎接挑戰的心。從景文科技大學旅館管理系畢業後,踏入旅宿觀光產業,從兄弟飯店櫃檯人員,一路走到力麗觀光的管理階層。30多年來歷經不同集團、無數職場磨練,我深刻體會,若要引領企業穩健發展,仍需提升經營視野與思維的厚度。因此,我決定回到校園進修,選擇就讀淡江大學EMBA。
旅宿業最繁忙的時間是週末,當時淡江的課程多安排於週五至週日,為了兼顧工作與學習,我選擇拉長修業時間,花了五年完成學業。這段學習歷程雖長,但充實且令人興奮。行銷策略、經濟學、品質管理等領域在初期著實吃力,但隨著學習深入,竟與我多年的實務經驗產生連結,一堂堂課如拼圖般,為我建構出完整的經營藍圖。
我逐漸體會,真正有效的學習不在於熟記流程,而是洞察問題本質、抓住精髓,並將理解轉化為靈活應用的能力。與同學的互動交流、企業參訪等活動,也讓我從飯店業的框架中跳脫出來,看見更多元產業的運作樣貌,強化了我的跨領域整合能力。
在淡江,我遇見多位深具影響力的老師,包括吳坤山、楊立人、王居卿、潘志偉、洪英正、李月華、羅惠瓊、黃一峯、張雍昇等,他們不只是專業授課者,更是樂於分享經驗的導師。企業管理牽涉行銷、人際、國際趨勢等多面向,教師們具備強大的整合思維,能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幫助我釐清方向。他們分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人生哲理,潛移默化中,養成我對領導與治理的思考方式,也啟發我「慕強」的心態——要求自己盡力做到最好,並努力成為能激勵他人持續變強的領導者。
我想把這些體會分享給即將進入大學的新鮮人。首先,恭喜你們踏入人生重要的新階段!大學四年,是探索自我、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不用急著知道答案,也不要害怕試錯。」很多人以為一進大學就要明確人生方向,但探索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過程,我從沒預料自己會成為董事長,這一路上的嘗試與挑戰,都是我人生的養分。因此,希望你們都能勇敢去試,允許迷惘,並保持對未來的好奇與期待,那將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若要規劃大學四年的節奏,我建議:前兩年用來廣泛探索,多參加社團、實習與志工,開拓視野、認識自我;第三年為聚焦期,從過往的嘗試中,認真思考自己最想深入的方向,投入較長時間累積有深度的經驗;第四年則是實戰期,不論是實習或專題研究,都視為職場的預備站,鍛鍊實力。競爭力不是一夕養成,而是從大學開始有意識地準備。四年後,你將比別人更有底氣。
現今企業對人才的期待早已不侷限於學歷,而是看中「學習力」。是否具備跨域整合能力、願意溝通合作、能解決問題、擁有國際視野……,這些都是未來職場的關鍵素養,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對學習的熱情與適應的彈性,來自不懼改變、不斷學習的態度。這樣的你,才是真正無可取代。學姐給年輕世代的三個建議核心:「持續探索、勇於跨域、培養學習力」。(文/張宸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