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5-08-16

淡江75週年熊貓講座 3位諾貝爾獎得主接力重磅登場

【本報訊】本校國際學術接軌再升級,落實波段建設第五波「超越」精神。隨著75週年校慶的到來,各單位積極籌辦系列慶祝活動,其中由創辦人張建邦與張姜文錙伉儷捐款設置的「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暨張姜文錙伉儷熊貓講座」,也邀請3位諾貝爾獎得主親臨淡水校園演講,為師生帶來國際級學術饗宴。

受邀講者包括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傑拉德•特•胡夫特( Prof. Gerardus‘t Hooft)、加拿大皇后大學教授阿瑟•麥克唐納(Prof. Arthur B. McDonald)及日本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野依良治(Prof. Ryoji Noyori),將分別於2025年11月14日、11月28日及2026年3月20日,於守謙國際會議中心發表專題演講。相關報名資訊將另行公告,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邀請人,學術副校長許輝煌說明,3位講者係透過世界和平基金會(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與臺灣合作舉辦之「臺灣橋梁計劃」(TAIWAN BRIDGES)管道邀請而來。許輝煌除感謝基金會主席Uwe Morawetz的媒合,尤其感念並佩服張建邦創辦人伉儷的遠見卓識,早於2017年捐贈新臺幣3億元設置「熊貓講座」,持續引領淡江教職員生與世界級學術大師交流,迄今已邀請35位國際學者蒞校演講,對提升學術水準與拓展國際視野成果斐然。

諾貝爾大師陣容亮眼,橫跨物理、化學領域,在其專業領域均為殿堂級人物。Prof. Gerardus‘t Hooft為荷蘭物理學家,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粒子理論家之一,主導高能物理學中的新現象效應。他與指導教授Prof. Martinus J.G. Veltman共同開發了一種數學模型,預測構成宇宙的次原子粒子的特性以及基本力的相互作用。這項發現找出了一種新次原子粒子,也就是「頂夸克」(top quark),並建立粒子物理的新標準模型。1999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肯定。

Prof. Arthur B. McDonald同時擔任薩德伯里中微中子觀測站研究所主任,因發現電微中子(為次原子粒子,被視為宇宙的最小組成基本粒子)振盪的存在,並證明其具有質量,促使新一代科學家重新檢視電微中子在宇宙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一成就讓他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梶田隆章(Prof. Kajita Takaaki )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值得一提的是,梶田隆章教授曾於2023年接受淡江大學邀請擔任熊貓講座教授,並與物理系師生進行交流。

野依良治教授是日本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因在不對稱合成領域的傑出貢獻,於2001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也是首位同時榮獲諾貝爾獎與沃爾夫獎的日本學者。野依教授擔任日本頂尖學術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RIKEN)所長,學術生涯中屢獲國際重要獎項,並獲多所世界知名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學術成就集中於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合成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利用銠金屬/BINAP錯合物作為不對稱氫化反應的催化劑,實現了高效率合成 (–)-薄荷醇的經典方法。

熊貓講座自成立以來,邀請來自全球多國的知名學者,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等多元領域,對於提升本校學術的國際能見度、培育學生國際素養發揮關鍵影響。許輝煌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臺灣橋梁計劃」,邀請更多諾貝爾級講者來校演講,開拓教職員生國際學術視野,朝向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之頂尖大學邁進。

NO.1221 | 更新時間:2025-08-16 | 點閱:3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8-16 18:14:26
  • 線上人數: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