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25-08-29

【專題】7年永續國際行動 經探號持續議題式探索與場域實踐
專題企劃/淡江時報
資料提供/經探號
 **淡江大學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中,7年來唯一持續進行的海外課程,是經濟系教授林彥伶的碩士班「循環經濟」課程(前期名稱為「勞動經濟學」)。該課程透過**「經探號」**為團隊行動名稱,自2018年以來,從柬埔寨、越南、泰國,開往瑞士及澳洲,並擴大關注議題,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呼應了SDG4、SDG6、SDG10、SDG12、SDG13與SDG17,持續推動以國際服務學習為核心的跨域行動,逐年深化在地連結與全球視野。
 經探號師生的行動,以「賦能未來:教育與永續發展的國際合作」(Empowering Future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專案參與2024年於世界創新大學(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for Innovation,簡稱WURI)評比,在全球292個專案中名列第47名,為國內唯一以「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類組進入Top 100的專案,今年更前進到18名,被視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服務學習行動。
#### 回應6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盤點7年來的探索行動,師生回應了6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持續議題式探索與場域實踐: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B2C5BB75125D577B01A44463451E02E3BA69C1078740AACD98D6C9249CE7EBD23110AB483293BDF6A4D316A07340C3C3) 2018年在柬埔寨進行資訊課程,讓當地學生實際操作並學習文書軟體使用。(圖/經探號提供)

 **SDG4優質教育:**以經濟系學生為基本成員,陸續吸收了企管系、運管系、資管系與資工系學生。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共同面對場域議題與文化挑戰的過程中,激盪出更多元的觀點與解方,也形塑未來面對全球複雜問題所需的跨域協作能力。
 同時,在柬埔寨PO村推行淨水行動,經由師生合作設計工作坊、製作教具、推動衛生教育與簡易淨水實驗,引導社區居民重視飲水安全與環境衛生,課程實踐與場域需求緊密連結。
 **SDG6潔淨水與衛生:**2018年起,經探號團隊前進柬埔寨,進行教育與公共衛生相關的國際志工服務。服務初期以基礎教育與衛生知識為主,隨著實地觀察與在地交流的累積,逐步發現並聚焦於當地迫切的水資源問題。
 **SDG10減少不平等:**2018年在柬埔寨的學習行動專案不僅為當地青年提供重要技能,更培養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是一段賦能的旅程,縮小教育的貧富差距,啟發永續的變革,充分展示翻轉教育和國際合作的共好力量。
 2025年,經探號來到澳洲西部,持續深化「循環經濟」課程的場域實踐,將SDG10「減少不平等」納入核心議題,關注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認同、經濟參與與政策倡議。學生在澳洲豐富的原民文化脈絡中,重新思考資源分配、社會公義與經濟系統的互動關係,逐步建構跨領域、跨文化的永續視野。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FAB6ACDADE1D150FA848651016211277109257A4E04E3EA5B2D0CB42C9D5E516A92BBB94F5F6F99525CB7F669CF7BA30) 2018年在柬埔寨進行社區衛教工作坊,邀請當地居民參與並推廣衛教理念。(圖/經探號提供)

 **SDG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除了與學術機構合作外,臺灣僑界的熱情協助也為這趟旅程增添支持。來自淡江財金系的校友李俊億現為西澳北部農場經理,親自接待並引導團隊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橄欖油生產鏈,讓學生直觀理解永續農業與食物系統的密切關聯。此外,在僑務諮詢委員陳俊明的協助下,團隊參訪其經營的鋁門窗工廠,觀察產線如何在自動化與環境友善中取得平衡,深入理解企業如何在追求獲利的同時,實踐永續目標。
 **SDG13氣候行動:**2024年起,跨出亞洲進入瑞士高原地區,轉而關注氣候變遷對冰川融化與高山水資源的影響。以瑞士與柬埔寨的對照式學習,讓學生理解永續議題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治理挑戰與應對方式。此行動也代表課程方向自單一議題 (水資源)延伸至更廣泛的糧食、土壤、氣候變遷等,並持續透過跨國比較深化國際永續人才的培育。
 **SDG17夥伴關係:**2018年啟動海外行動,以柬埔寨為起始據點進行服務,近兩年前往瑞士、澳洲。陸續與暹粒的非營利組織ECC School、西澳原住民賦能機構「原住民領導力協會 (WAALI)」、環境教育倡議組織「小綠步驟 (LGS)」、以及水質改善行動團體「Armadale Gosnells Landcare Group」建立合作關係,此外,經探號亦與「西澳大學原住民防自殺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跨校論壇,師生共同分享台灣與澳洲原住民文化與政策經驗,激發跨文化對話與反思,林彥伶亦在論壇中分享自身在台灣原民研究的研究計畫。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4274A2CE5A6E8125B2225199958DF9DDF28C5153CE45A3586D5260650B396A2C4C7D53AC4D4A77B06424B693373FC750) 經探號成員與西澳大學CBPATSISP研究中心的Professor TJ(後排中)研討原住民議題。(圖/經探號提供)

#### 雙腳走出永續軌跡 挫折與感動皆是成長的養分  為進一步分享經探號領航者林彥伶與學生成員的熱忱與所得,本報摘錄今年參與澳洲行成員的反思,以饗讀者。
#### 【反思】透過跨國比較 深化國際永續人才培育 /林彥伶(經濟系教授,經探號領航者)
 2025年經探號海外行動從7月7至20日為期14天,前置籌備長達3個月。學生們學習與當地機構接洽聯繫,從聯絡、議程安排到合作細節反覆溝通,學習如何在國際行動中扮演有效的對話者與執行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經探號團隊此次獲得與西澳原住民事務部長Don Punch會面的機會,並與首席官Tom Palmer進行深度對談。透過高層對話,學生對原民政策的理解不再僅止於書本或新聞,而是真實感受到制度如何影響文化保存與族群平權,也進一步強化未來作為國際永續人才的公共參與視角。
 臺灣商會亦舉辦座談會與交流活動,讓師生能就永續議題、文化適應與職涯發展等議題與僑界進行深度對話。特別感謝僑務委員張嘉甫、僑務諮詢委員陳俊明、王錦昌、西澳台灣商會會長林彥均、副會長鄧如君、西澳台灣聯誼會會長李名凱、西澳台灣客家會會長張晏華,以及協助僑務新聞聯繫與記錄的淡江校友莊建寧小姐。
 這14天的我們,時間被各項合作行動塞得滿滿,每天從清晨啟程到夜晚歸返,還有深夜的討論與回顧,睡眠不足成為日常。經費有限,無法每餐都溫飽,每日都是簡單果腹繼續前行。揹著沉重的背包,輾轉各個場域,靠雙腳走出行動軌跡,日行萬步,肩膀的痠痛不言而喻,卻也是身體最真實的印記。
 然而,此刻回望日復一日累積下來的行動成果,從與機構的深度對話、與原民的真誠交流、到學生們在異地迸發的省思與成長,每一刻都蘊藏意義。那些在場域中流下的汗水與眼淚,在時光的沉澱下成為動人的篇章。也許筋疲力竭、身心俱疲,但這一段過程中所經歷的每一次挫折與感動,正是成長的養分,讓這課程的歷程成為回味再三、無可取代的生命經驗。
 這門課程,持續用實踐回應永續,用行動培養責任。期許未來,這群從場域中淬鍊出來的青年,能以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力,成為推動改變、創造影響的國際永續人才。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2B66285217C7FD75852D14222A4293A84A7114AFE0AE700DD988F2D29A9928FAB0226CED7C68747CA197DCA5196A437F) 經探號與西澳台灣商會共同舉辦座談交流。(圖/經探號提供)

#### 【反思】航向世界的議題式探索 深化永續的場域實踐 /陳芃君(企管系碩士班應屆畢業校友)
 「水資源」是經探號行動以來一直努力著墨的議題,而這次也相當榮幸與當地NPO組織「Armadale Gosnells Landcare Group」一起行動,認識他們在社區多元生態系(Bio-diversity)上的持續努力。Shane帶領我們深入場域,一一介紹著他們這幾年打造維護的蓄水區以及人工沉澱池,簡要的說明每個水管、植物以及河道的功能用途。過程中也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在使用任何資源(e.g水、木材或塑膠),我們都要更深一層地去思考如何再利用或是循環的脈絡,而不是使用完就丟棄,這其實是個很基本的概念,卻很難將以完全落實。在認識完這生態保護區後,我們化身成了綠手指,一起種植了300棵樹苗,雖然跟今年的目標150,000棵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是「The reward of a good thing well is to have it done. 」Shane像是mentor一樣的訴說著在過往的耕耘以及他們對於未來的期望,是個讓我們思考及學習的好榜樣。
 除了行動之外,資源共享也是創造永續的一大關鍵。Little Green Steps的主領人Jennifer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她是各個單位的引路人,將各地的組織串聯在一起,創造最大的效益,也將過往收集到的資源教材彙整成冊,提供線上線下需要的人去使用。體驗實作的學習模式,可以讓思考及感受更加深刻,因此Jennifer把這些操作模式帶入現今的永續議題當中,透過互動式的詢答及討論,讓參與的人可以更加投入,這樣的操作模式類似經探號在營隊或是一日大學生的帶活動方式。把議題融入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我們這次在行動過程當中最有感的認知,在伯斯,永續沒有刻意去推廣,而是自然的融入在生活當中,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這也讓我們思考到永續不該只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與選擇,從生活細節中累積,才有改變未來的可能。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20820987C660A924F88C8692A7F86413C39A7FDAA52B2B2025F73DBDF80CC2E6AF25B75454F9125CA7BE54AFD782581B) 與Little Green Step的主領人Jennifer(前排中)建立合作關係並見習永續教材的設計。(圖/經探號提供)

#### 【反思】從不同角度認識了澳洲的原住民族群 /洪恩恩(經濟四)
 除了環境,我們也從不同角度認識了澳洲的原住民族群。最初,從一些台灣人對當地原民的描述中,聽到不少負面刻板印象,甚至提到「政府補助過多,導致他們不願工作」。但透過拜訪原住民領導力協會,我們才了解到,他們真正做的並非「給予技能」,而是致力於打造一個讓原住民能安心、能自立的安全環境。
 與原民事務部長的對話更讓我們意識到,目前的法規對原住民並不友善,政府的主要任務仍是從修法開始,為未來更多改變鋪路,也許法規改革是最直接能展現「政府有在做事」的方式,甚至或許因為白澳政策,原住民族更會自己互相歧視,我想這些都是他們所面臨的難題,要翻轉原民處境,仍是一條漫長又艱難的路。而我也思考起台灣與澳洲的差異,台灣在原住民族議題上或許走得更前面。Perth歷史僅百年,許多創傷仍未癒合;而台灣歷經多元政權與族群更迭,雖然也有傷痕,卻逐漸意識到這塊土地的多元與共存。如今的我們,應該不只是保護原民的身心靈,而是思考如何協助他們找回文化與認同。即使有些人不會說族語,我相信「身分」的存在不該被語言能力否定;歷史造成的結果,不該由後代完全承擔。有了資源,就應該用他們真正需要的方式,去支持他們「成為自己」。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FC3B2F24BA462F4202EF0B2F2519D8058AC4CEDEE0672C781DA6239DE9CA7440AADCCA6F5B0E41AB8606FFF2B0005A02) 與伯斯的原住民部長首席官Tom Palmer(後排左)針對原住民議題進行對話。(圖/經探號提供)

#### 【反思】開始思考 學生能從哪裡開始行動? /林子勛(經濟四)
 此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兩位人物,分別是 Armadale Gosnells Landcare Group的Shane,以及西澳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 Aunty Tj。
 在與 Shane 的對話中,他分享了他對永續議題的想法。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永續不是少數人的任務,而是全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思考與面對的問題。」這句話讓我反省,自己是否也曾把環保當成是一小群人的責任,認為只要有人在努力,我就可以袖手旁觀。但其實,永續需要的不是大規模的口號,而是每個人日常中微小但持續的參與。
 當天我們種下了 300 棵樹,我原以為只是單純的體驗活動,直到 Shane提到他們今年的目標是 15 萬棵,我才意識到再微小的參與,只要持續累積,也能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
 在參訪西澳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時,Aunty Tj 與我們分享原住民的文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反覆提到的一句話: 「We are different, but we are the same.」我們來自不同文化、說著不同語言,但對於土地的連結其實都一樣。她以平靜而真誠的語氣與我們分享,毫無距離感,讓我們很自然地走進她的故事。讓我感受到文化的差異不一定會帶來隔閡,有時反而讓交流變得更真實、更深刻。
 這次的探索讓我意識到,永續不只是來自政策或科技手段,更可以從人與人、以及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中實現。在不同機構與文化脈絡中,我看見教育者默默付出的堅持、原住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以及僑民社群之間的互助與溫暖,讓永續不再只是抽象的名詞,而是一種能被感受、也能被實踐的行動。比起課堂上的知識,這次實地的觀察與交流帶給我的啟發更加深刻。也讓我開始思考,身為學生的我,能從哪裡開始行動?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EAC97BE71E89B724820034F638F7A17EF20FF68069A50B854FC55F8991F5D816FF810275891609290268F988FA3BFFDD308DCDE75D9B924E) 參與Armadale Gosnells Landcare Group的植樹計畫,活動帶隊人Shane(左一)講解植樹注意事項。(圖/經探號提供)

#### 【反思】與土地、文化、人們和自己的深刻對話 /吳宛樺(企管系應屆畢業校友)
 一開始,我以為水資源的問題只是技術性的,比如海水淡化或回收再利用。但當我站在Homestead Park,伴隨著 AGLG 的 Shane 詳細說明河流如何經由沙層與微生物過濾再次進入生活系統時,我意識到:「永續」其實不只是科技的堆疊,而是建立在與自然彼此尊重的理解上。問題從來不是「水不夠」,而是人類怎麼用、用完了怎麼還。
 這次的旅程不只是一趟參訪行程,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對話 —— 和土地、文化、人們對話,也和自己對話。每一場交流與觀察,都讓我更珍惜台灣擁有的資源與多元,環境教育不是讓人背下永續發展的17項目標,而是讓人真的「在意」土地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如何與它共存。我希望能把這段經歷轉化為行動,更有意識地去關心環境、理解文化、尊重他人,並持續學習、回應這個世界。

關鍵字 #教學前線 #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 #國際志工服務 #林彥伶 #經探號 #柬埔寨 #瑞士 #澳洲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水資源 #原住民 #議題式探索 #世界創新大學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6潔淨水與衛生 #SDG10減少不平等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3氣候行動 #SDG17夥伴關係

NO.1222 | 更新時間:2025-08-29 | 點閱:12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8-29 21:12:22
  • 線上人數: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