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大視界 2025-10-23

【性別大視界】性別教育的雙重考驗:臺灣社會的進步與焦慮
#### 文/教設系助理教授彭莉惠 臺灣,在亞洲甚至國際性別平權的評比上,毫無疑問是模範生。從我們立法保障性別工作平等、性別平等教育、推動多元婚姻平權,推動性侵防治、家庭暴力防治甚至近期推動的跟蹤騷擾法等,這些成就讓臺灣在國際上贏得了「進步」的美譽,在亞洲名列前茅。然而,當我們深入檢視校園、家庭與社會的角落,會發現這場看似勝利的性別教育,其實正經歷一場艱難的雙重考驗:制度的進步與文化的焦慮。
我在學校開設性別相關課程,也到政府或民間社團進行性別主流化演講,常在與家長、教師和學生們的對話中,感受到一種微妙的斷裂。一方面,學校的老師們努力教導「尊重多元性別」與「身體自主權」,上著性別課綱裡的平權進步觀念;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卻感到不安,擔心這些教材會「帶壞」孩子,挑戰他們從家庭與宗教習得的傳統價值觀。這種「一邊是法律,一邊是信仰」的拉扯,讓性別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成了各方價值觀的拉鋸戰。
#### 為什麼性別教育會成為臺灣民主社會的壓力測試? 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觀念的衝突,更深層地觸及了以下幾個面向:
#### 一、從「知識傳遞」到「價值重構」的陣痛 就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多是教導學生既定的知識與規範。然而,性別教育的核心,並非僅是告訴學生性別有多少種,而是要求他們重新思考性別角色、親密關係與權力不平等的根源,甚至包括對自己身體主導權的思考。這是一個解構與再建構的過程。當它挑戰了人們習慣的二元世界(正常/不正常、對/錯、好/壞、道德/不道德、合法/不合法),要求我們以更寬廣的視角看待原本的「二元」價值時,許多人感到不適與抗拒。這種不適,正是價值觀重構時必然會出現的陣痛。
#### 二、被社群媒體簡化的複雜議題 網路社群蓬勃發展的當代,性別教育的內容,往往需要大量的脈絡、討論與同理心才能理解。但當它進入社群媒體場域,短視頻/淺碟短篇文章成為主流時,很多性別新聞/性別事件往往被簡化成聳動的標題或斷章取義的圖片或文字脈絡。例如,一本多元家庭兒童繪本可能被貼上「同志教育」的標籤,一句「你可以不喜歡,但請尊重」的口號被當成是「強迫認同」。當理性對話的空間被簡短極化言論取代,性別教育便從一場思辨的旅程,變成了一場二元對立的立場表態。
#### 三、體制內的「進步」與體制外的「焦慮」 臺灣的性別教育推動,過去從草根臺灣婦女運動慢慢進入到體制,再透過政府立法政策資源由上而下地進行到產官學界甚至民間社團。這固然確保了政策的普及與執行,但也可能與基層社會的文化脈絡產生落差。當我們談論性別平權,也該同時傾聽那些在鄉村、在宗教團體中,或者是因傳統價值觀與新興觀念衝突而感到困惑與無助的聲音。性別教育的成功,不應只看課綱寫了什麼,更要看它能否真正走進每個家庭,與不同世代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面對這些挑戰,我的反思是:性別教育不該只是一門科目,而應是一種「民主素養」。
它教導的不僅是性別知識,更是如何面對差異、如何進行協商、如何理解他人的經驗。當我們能夠以更謙卑的態度,看待那些與我們價值觀不同的人,並願意為彼此創造對話的可能,性別教育的真正目的才得以實現。
性別教育在臺灣的實踐,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臺灣社會的進步,也映照出我們仍然存在的焦慮與矛盾。它提醒我們,民主不是沒有衝突,而是要學會如何在衝突中尋求共識、如何在分歧中保有對話。這場考驗還在進行,而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和理解,都將決定著這場教育的最終走向。即便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在臺灣這塊自由民主的土地上,我們仍舊可以保持樂觀,穩定向前。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性別大視界 #彭莉惠 #性別政策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5性別平等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SDG17夥伴關係

NO.1227 | 更新時間:2025-10-23 | 點閱:4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0-23 18:08:12
  • 線上人數: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