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屆金鷹獎特刊 2025-11-07

【第39屆金鷹獎特刊】黃鯤雄 以誠領航 用綠色創新承載永續的未來

現職: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給學弟妹的話:別太急著找答案,因為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記者楊成勤專訪】從實驗室到造紙廠,從化學研究到產業實踐,化學系校友、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以一生的專業與熱情,讓「紙」不只是日常用品,而成為帶動循環、永續與創新的語言。他始終相信,森林是「需要被善加保護,也需要被善加運用」的資產,多年來致力以纖維素與綠色化學取代部分石化材料,讓傳統造紙業邁向低碳、循環、可持續的未來。

在淡江求學期間,黃鯤雄以天然纖維素為研究主軸,1974年自化學系碩士班畢業後,遠赴美國攻讀碩、博士,分別主修環境與森林學及石化材料,這段跨域經驗,讓他從更長遠的視角理解材料科學的選擇與發展。完成學業後,他進入美國3M公司,負責國際業務,後來升任亞洲區主管,往返新加坡與臺灣之間,豐富的跨國經歷,使他更理解產業全球化的脈動。返臺後加入康那香公司,投入衞用產品與不織布材料的應用研發,命運的軌跡最終又讓他回到熟悉的纖維素領域,受邀主持中華紙漿,橫跨化學、纖維與造紙三個領域,開啟企業轉型的新篇章。

在黃鯤雄的領導下,中華紙漿完成組織重塑,建立「綠能燃料」、「高值漿塑材料」與「文化紙」三大事業體。他強調,「創新要能活下去,必須能解決市場問題,並具有續航力。」公司積極開發可回收、可分解的紙質包裝材料,例如麥當勞漢堡紙包裝即採用其產品。花蓮廠更成功量產「漿塑產線」,推出能自然分解的高級紙餐盤,進軍歐美市場,成為臺灣綠色材料轉型的重要代表。能有這樣的想法,他歸功於早年在永豐餘工作時,深受創辦人何壽川推動循環經濟的理念啟發,「企業不只是對產品與客戶負責,更要對環境與社會負責。當責任成為文化,永續就不再是目標,而是我們的日常。」

回顧推動歷程,黃鯤雄坦言:「最大的阻力不是技術,而是大家不瞭解什麼是循環經濟,『不瞭解』本身就是阻力。」為了改變狀況,他自2015年起推動「化學下鄉」活動,到各地分享綠色材料與永續觀念,讓更多人從科學與數據看見改變的力量。他感性地說:「只要心中仍有光,燈就會慢慢亮起來。我在職涯中也曾面臨困境,幸運的是總有願意並肩努力的夥伴,靠著彼此信任,我們一步步走出來。」誠信與共享,正是他帶領團隊的核心。

回想淡江時光,黃鯤雄笑著說:「大學四年是我找到一生方向的起點。」他特別感念班導師,亦是碩士班指導教授的潘可傳教授。「潘老師讓我看見材料科學的重要,也啟發我從理論走向應用。」當年,由同學王文竹發起的「讀書會」是他人生的重要記憶,「我們常借用實驗室,晚上輪流講課、整理筆記、互相提問。那段時間讓我體會到集思廣益的力量,也養成團隊思考的習慣。我的研究論文幾乎都不是單獨發表,因為學問能成長,是有人同行;人生能走遠,也是因為彼此成全。」

談到對學弟妹的勉勵,黃鯤雄提出,「別太急著找答案,因為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他提醒,大學不只是學專業,更是學會思考與溝通的時期,「多和同學討論、向師長請益,路自然會變得清楚。」他也鼓勵學生多參與志工或服務性社團,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會學到責任與合作,也會明白「真正的領導不是指揮別人,而是願意和大家一起承擔。」如同他所熟悉的造紙纖維,單看一根纖維很脆弱,經不起風雨;但許多纖維交織在一起,互相支撐,就能成為一張堅韌的紙。

關鍵字 #金鷹獎 #黃鯤雄 #化學系 #中華紙漿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30 | 更新時間:2025-11-07 | 點閱:4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07 22:05:44
  • 線上人數: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