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瑞峰 以讀書會建構跨域能力 在每個轉彎處實現超越
#### 現職:達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給學弟妹的話:彎道超車的關鍵是態度、人脈與跨域學習
【記者陳宇暄專訪】「人生的關鍵,不在直線加速,而在彎道超車。」第39屆金鷹獎得主、企管系校友張瑞峰以這句話說明自己的人生哲學。從淡江校園出發,走過海外求學、外商歷練到創業挑戰,他在每一個轉折點都選擇正面迎戰,靠著態度、人脈與跨域學習,在一次又一次的「彎道」中超越自我。
現任達多科技總經理的張瑞峰,談起求學時期,語氣中帶著幽默與謙遜:「課程、社團、戀愛和打工這四大學分,我可能只有打工那一科比較及格,因為我真的很會打工!」入學時,他就清楚訂下目標——「淡江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段旅程的起點」,當時留學風氣盛行,他立志赴美攻讀MBA,朝專業經理人之路邁進,為了出國經費與磨練英文,幾乎把所有課餘時間都投入補習街打工。
回想在淡江求學的歲月,張瑞峰感念創辦人張建邦博士的用心與遠見,當時張創辦人邀請政府部會官員及知名學者到學校兼課,讓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第一線的政策與實務經驗,創辦人也常親自與學生互動交流,對學生們產生深遠影響。張瑞峰分享,正因如此,日後他因為工作前往智利、秘魯及巴西等地時,常能遇見受此學風薰陶的校友。
讓張瑞峰印象最深刻、也最感謝的恩師,是當時任職於經濟部的黃慶堂。他說黃老師開設「投資組合」課程時,以實際股市為教材,讓學生模擬投資操作,體驗真實市場運作情境,讓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且對學生親切熱心、積極回應提問,對他幫助極大。「尤其我申請出國讀書時,黃老師不僅親自撰寫推薦信,還主動協助推薦學校,這讓我充分思考,可以從每位老師身上汲取哪些獨特的經驗與啟發」,直說是自己在淡江學到的寶貴一課。
張瑞峰在外商任職期間,深刻體會「所學跟你將來人生或者職場上所用的,不見得完全一樣,必須以閱讀累積更多的知識」。他指出「學歷只是起跑點,真正的勝負在態度與人脈。」在震旦行任職期間,張瑞峰與各行各業的管理經營者組成讀書會,透過「以文會友」交流不同產業的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拓展視野與人脈,「讀書會讓我一直發現自己的不足——當你讀得越多,越覺得不夠。」
這段經驗啟發張瑞峰將閱讀文化帶進校友會,延續淡江「書香傳家」的精神,成立讀書會。「讀書時需要有伴,所以我們一起讀、一起討論。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跨界的力量。」讀書會裡的成員來自企業、學界甚至政府單位,透過閱讀了解不同領域的人事物,可以讓自己發現不足之處並加以填補,並在交流中相互啟發。讀書會的交流切磋,也協助張瑞峰面對職涯多次的跨域挑戰,從零售與流通業、通訊產業到創立達多科技,主攻記憶體與儲存裝置領域,業務遍及全球。
雖然畢業後一度與母校少有聯繫,因兒子也成為淡江學生,他重新走進校友會。「一開始只是想幫兒子,後來看到許多師長和校友的無私奉獻,真的很感動與佩服,自然而然的就想投入。」張瑞峰舉例,淡江大學中華民國校友總會總顧問、菁英會會長林健祥鼓勵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活動幾乎從不缺席;校友服務暨資源發展處執行長彭春陽堅持「教學品質最重要」的理念,讓他深受啟發。也讓他在多年來透過公司與讀書會的力量支持校園建設,回饋母校。
「不要認為學的東西暫時用不到就是浪費,有一天它一定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你身上。」張瑞峰認為,職場與人生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跑道,而是一場持續學習與累積的過程,做任何事,起點與終點未必相同,但每段經歷終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饋自己。他用「彎道超車」鼓勵年輕人勇於跨出舒適圈,「要為自己負責任,要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達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瑞峰(攝影/陳宇暄)
#### 許明棋 以誠信與熱情寫下科技人生
#### 現職:辛耘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給學弟妹的話: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
【記者陳楷威專訪】「獲得金鷹獎,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榮耀。但我更覺得,我只是代表了許多非常優秀的淡江校友來領取這個獎項。」本屆金鷹獎得主、物理系校友許明棋,一開口便展現他一貫的謙遜與真誠。現任辛耘企業副董事長,同時也是肌活麗學創研所及鋒魁科技董事的他,始終堅信成功並非個人之功,「所有成就都不可能靠單一人完成,我只是剛好很幸運地搭上了一個順風車。」
許明棋自本校物理系畢業後,便進入當時僅有20多名員工的辛耘企業。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成為他奉獻超過30年的事業舞臺。一路走來,他陪伴公司從小型代理商成為擁有上千名員工、跨足研發製造的上市公司,並躍升為臺灣主要晶圓再生服務供應商之一。他笑著說,「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知道是好是壞,但在這段『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我學到建立制度、與公司一同成長的寶貴經驗。」
辛耘企業的關鍵轉折,始於2003年的品牌轉型。許明棋指出,當公司以代理商身分累積了足夠經驗後,就會希望能做出自己的產品與價值。「如果空有這些經驗卻沒有自有品牌,那是很可惜的。」於是,公司毅然投入半導體製程設備的研發製造,3年後更跨足資本支出高昂的「晶圓再生」(Wafer Reclaim)領域。
2007年新廠風光啟用,未料隔年即遭逢全球金融風暴,市場急凍、對正在「燒錢」轉型的辛耘而言是雙重打擊。許明棋回憶,那段時間真的很慘,報紙一打開,每天都是壞消息。公司連續3年平均每年虧損兩億元,那時真的是天人交戰。他坦言,「假如我當初選擇了放棄,那今天當然什麼都沒有了。」
面對巨額虧損,許明棋選擇堅定信念。「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裁員,也沒有讓員工放無薪假,只有高階主管主動減薪,共體時艱。你必須保護同仁,這是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這份在危機中仍堅守的「誠信」,最終轉化為強大的向心力,也奠定公司後續穩健成長的根基,「同仁願意繼續跟我們走下去,因為我們從未放棄他們。」支撐公司挺過低潮的,正是這份對未來的遠見與信念——「我們當時堅信,金融風暴終將過去,半導體產業一定會再起來。」
談及母校,許明棋滿懷感謝。「淡江帶給我最棒的,就是開放的學風與自由的思考。」在淡江求學的時光既充實又快樂,也讓他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僅限於課本知識,而是廣泛涉獵,持續對世界保持好奇與學習的態度。除了勉勵學弟妹在校期間勇於跨域學習,更要及早建立自己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語重心長地提醒,「很多人在大學只是過日子,沒有想法,但你要開始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至於企業最重視的人才特質,許明棋給出明確答案:「唯有誠信務實(Integrity),人才願意與你合作,夥伴才會相信你,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態度。」企業真正喜歡的,是會學習的人。學校所學只是基礎,更多專業需要在踏入社會後重新學習、持續鑽研。對於未來,他充滿樂觀,特別看好AI帶來的產業發展。同時認為,只要保持熱情與學習心態,機會自然會出現。
從當年的物理系畢業生,到帶領企業挺過巨浪的科技領導者,許明棋始終抱持著樂觀與熱情,「人生的極致就是熱愛人生,你要想辦法讓自己很熱情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未來期盼能與學校展開更多產學合作,一同為年輕學子開拓實務與創新的學習平臺。

辛耘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許明棋(圖/許明棋提供)
#### 陳大田 有溫度的建設局長 創造全臺最好玩的城巿
#### 現職:臺中巿政府建設局局長
#### 給學弟妹的話:專業與能力固然重要,但正向與有溫度的成事態度,才是成為成功領導者最珍貴的特質
【賴映秀、記者陳雅君專訪】土木系校友陳大田近40年公職生涯,在他2018年接任局長之後的短短7年之間大放異彩。他所主導的多項公共工程及景觀建設屢獲肯定,成就臺中為「全臺最好玩的城巿」,而他個人則陸續獲臺中巿政府、行政院頒發公共工程個人貢獻獎,獲得工程人的最高榮譽。
這些廣受好評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臺中美樂地計畫,打造「全齡共融、友善無障礙」的公園綠地;於太平的馬卡龍公園建造全國最高的溜滑梯;融合客家文化與生態的東勢獨角仙公園;擁有全國最多吊床的后里森林公園,以及中央公園的樹木區廊帶設計等。這些建築或景觀,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展現陳大田對不同年齡層巿民、族群需求的回應,更是他回報淡江大學姐盧秀燕(戰略所校友)知遇之恩的成績單。
成就並非偶然,背後的關鍵不只是他獨特的人格特質,更重要的是他好學不倦的精神。為求工程品質更上層樓,58歲擔任臺中巿政府建設局局長後,他重拾書本讀博士班,經過5年苦讀,終在去年拿到博士學位。他將研究與城市規劃及建設實務相結合,中央公園工程用上AI作光學偵測,應用熱效應把風帶進樹林的廊道中,就是他博士學程中學習的新技術。他努力把弓拉滿,穩且有力地射向最遠的靶心。努力不懈的模樣,正如他激勵學弟妹的話:「如果有機會,應該更野性一點,去衝撞,發揮潛能,因為社會可能正缺你這樣的人才,不要讓自己被埋沒。」
其實,在到達美麗的草地之前,曾經歷許多蕀荆。陳大田回憶在剛上任的第三個月,進行美樂地計畫時,在兒童節所收到的禮物,仍深刻難忘。「這公園不好玩!」多個社運團體用影片向他表達心聲。他先是震驚,深思之後,他用同理心和高度的協調力,啟動工作坊進行地方參與,將批評者納入設計過程,形成共識,並重新定位公園,最終讓美樂地成為大家共同期待的成果與驕傲。這段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專業固然重要,但跨域合作與傾聽、尊重他人,創造「有溫度的工作氛圍」,規劃才能真正落地、回應市民期待,也讓公共建設發揮服務社會的價值。
「開不了工的要開工;完不了工的要完工」是盧秀燕對他的要求。為達使命,身為建設局長的陳大田坦言,最大的難關從不是專業問題。上任後第一個任務,完成大智路的打通,解決延宕20年的棘手問題後,緊接著是東豐快速道路改道、綠美圖、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等指標工程。多次面臨拆房、土地徵收等難題,他都是帶著團隊,了解問題,協調溝通、各個突破,化解衝突,一步一步前進。「一個人會走得快,但是要一群人才會走得遠。」他強調團結力量大,「不只在自己的機關內,還要跨域合作,要學會傾聽尊重、凝聚力量,事情就會做得好。」
談起大學生活,陳大田話匣子打開,回到從前求學時候的光景。他微笑說,自己一開始就選擇住在和自己同名的「大田寮」,也因就讀土木系常背著測量儀器跑遍校園,夕陽落下還在算著數據,「學校裡到處都有我們的定位點」,感覺和這塊土地十分親近。他又想起某年他和同學臨時起意去報名拳擊比賽,「一上台就被KO!」。課餘時,他在後山慢跑,也在合唱團裡練習和聲,「不能亂放炮啦,一個人飆高音全團都會崩掉。」透過這些經歷,大學時代的陳大田活靈活現起來:翻著《未央歌》憧憬著大學生活,淡水的風、宮燈大道的燈光、杜鵑花美麗的粉色,都成了青春的底色。

臺中巿政府建設局局長陳大田(圖/陳大田提供)
#### 樸實剛毅的實踐者 彭慶和以行動延續淡江精神
#### 現職: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
#### 給學弟妹的話:勇敢去想,努力實踐
【記者陳浩專訪】談吐穩健、眼神誠懇,帶著親切與溫暖的笑容,會計學系校友、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彭慶和,將校訓「樸實剛毅」四字印在公司名片上。他說,這不只是淡江的校訓,更是自己的人生信念——做事要踏實,為人要誠懇。
從馬來西亞到臺灣淡水,彭慶和的人生路程,始於一段不放棄夢想的旅程。1990年代初,他懷抱對知識的渴望與教育能改變命運的信念,毅然離鄉赴臺,就讀淡江大學會計學系。「那時候我以為人生完蛋了。」回憶起年少時的自己,因為馬來西亞升學機會有限,一度陷入迷惘,直到朋友建議到臺灣讀書,才看見新的方向。「既然將來要創業,就應該學會計,懂得如何管錢、管事。」他笑著說。
初到臺灣時,語言、環境與文化的差異都令彭慶和感到陌生,一邊半工半讀,一邊努力適應課業節奏。會計系嚴謹的訓練讓他日日埋首書堆,隨堂考、期中考、期末考輪番上陣,「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但也讓我學會了自律與時間管理。」雖然生活緊湊,卻從不抱怨,反而在過程中培養出堅定與毅力。
「淡江是我人生中最關鍵的4年。」彭慶和語氣篤定地說。會計系課業繁重、訓練扎實,即使一學期要面對4次大考,仍堅持半工半讀,從中磨練出抗壓能力。他特別感念恩師、已故商管學院院長蔡信夫,「老師不只教我們課本知識,還教了做人、做事與做生意的道理。」老師的教導讓他銘記至今,也成為日後創業的核心思想。
畢業後,彭慶和履行對自己的承諾,踏上創業之路,先創立「四海公司」,以室內裝潢與家具設計為主。「那時候白天跑客戶,晚上自己學木工、研究塗料,材料的規劃到使用都要親力親為,成本的掌握非常重要,成本會計這門課在那時幫助我很多。」公司營運穩定後,他陸續創立「捷馬有限公司」與「捷馬塑料工業公司」,事業從家具延伸至塑料與食品包裝產業,同時積極聘用淡江培育的人才。
談到創業心法,彭慶和直言:「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爬不起來。要在能承受的範圍內挑戰,懂得控制成本、管理風險。」會計學教會他「管錢,也管自己」,更懂得節制與耐心,這些在淡江養成的思維,成為經營企業的核心。
深知教育能改變命運的力量,彭慶和立志讓更多人有機會走出更好的路,積極投入馬來西亞留臺教育與校友服務。從創立「馬來西亞淡江大學校友會」、在當地策辦「世界淡江校友雙年會」,到出任「東南亞淡江大學校友會聯誼總會」與「世界留台校友會聯誼總會」幹部,以行動串連海外校友的情誼。
關於推動區域交流,彭慶和強調,東協十國都有淡江人,只要一通電話,就能串起彼此,再與臺灣連結,就能為母校創造出「東協十加一」的校友網絡價值。期待未來能讓更多東南亞學生透過淡江的校友平台,連結臺灣與世界,繼續傳承淡江精神。
2024年,接任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的彭慶和,推動組織現代化與年輕化,同時發起「藍天計畫」,走入馬來西亞偏鄉與非華裔地區,向更多學生介紹臺灣的高等教育。「很多孩子連臺灣在哪裡都不知道,如果能讓他們有機會念大學,那就是最大的改變。」目前,留台聯總每年補助數十名清寒學生來臺升學,「這筆錢也許不多,但能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就是最大的價值。」
從淡江校園裡半工半讀的青年,到今日領導跨國企業與校友組織的會長,彭慶和始終以「樸實剛毅」為信念,穩健前行。「我很幸運,因為淡江不只給了我學識,更給了我方向。」無論在商場、社會服務或教育推動上,他都以身為「淡江人」為榮,並用行動詮釋母校精神。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彭慶和(圖/彭慶和提供)
#### 黃鯤雄 以誠領航 用綠色創新承載永續的未來
#### 現職: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給學弟妹的話:別太急著找答案,因為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記者楊成勤專訪】從實驗室到造紙廠,從化學研究到產業實踐,化學系校友、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以一生的專業與熱情,讓「紙」不只是日常用品,而成為帶動循環、永續與創新的語言。他始終相信,森林是「需要被善加保護,也需要被善加運用」的資產,多年來致力以纖維素與綠色化學取代部分石化材料,讓傳統造紙業邁向低碳、循環、可持續的未來。
在淡江求學期間,黃鯤雄以天然纖維素為研究主軸,1974年自化學系碩士班畢業後,遠赴美國攻讀碩、博士,分別主修環境與森林學及石化材料,這段跨域經驗,讓他從更長遠的視角理解材料科學的選擇與發展。完成學業後,他進入美國3M公司,負責國際業務,後來升任亞洲區主管,往返新加坡與臺灣之間,豐富的跨國經歷,使他更理解產業全球化的脈動。返臺後加入康那香公司,投入衞用產品與不織布材料的應用研發,命運的軌跡最終又讓他回到熟悉的纖維素領域,受邀主持中華紙漿,橫跨化學、纖維與造紙三個領域,開啟企業轉型的新篇章。
在黃鯤雄的領導下,中華紙漿完成組織重塑,建立「綠能燃料」、「高值漿塑材料」與「文化紙」三大事業體。他強調,「創新要能活下去,必須能解決市場問題,並具有續航力。」公司積極開發可回收、可分解的紙質包裝材料,例如麥當勞漢堡紙包裝即採用其產品。花蓮廠更成功量產「漿塑產線」,推出能自然分解的高級紙餐盤,進軍歐美市場,成為臺灣綠色材料轉型的重要代表。能有這樣的想法,他歸功於早年在永豐餘工作時,深受創辦人何壽川推動循環經濟的理念啟發,「企業不只是對產品與客戶負責,更要對環境與社會負責。當責任成為文化,永續就不再是目標,而是我們的日常。」
回顧推動歷程,黃鯤雄坦言:「最大的阻力不是技術,而是大家不瞭解什麼是循環經濟,『不瞭解』本身就是阻力。」為了改變狀況,他自2015年起推動「化學下鄉」活動,到各地分享綠色材料與永續觀念,讓更多人從科學與數據看見改變的力量。他感性地說:「只要心中仍有光,燈就會慢慢亮起來。我在職涯中也曾面臨困境,幸運的是總有願意並肩努力的夥伴,靠著彼此信任,我們一步步走出來。」誠信與共享,正是他帶領團隊的核心。
回想淡江時光,黃鯤雄笑著說:「大學四年是我找到一生方向的起點。」他特別感念班導師,亦是碩士班指導教授的潘可傳教授。「潘老師讓我看見材料科學的重要,也啟發我從理論走向應用。」當年,由同學王文竹發起的「讀書會」是他人生的重要記憶,「我們常借用實驗室,晚上輪流講課、整理筆記、互相提問。那段時間讓我體會到集思廣益的力量,也養成團隊思考的習慣。我的研究論文幾乎都不是單獨發表,因為學問能成長,是有人同行;人生能走遠,也是因為彼此成全。」
談到對學弟妹的勉勵,黃鯤雄提出,「別太急著找答案,因為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他提醒,大學不只是學專業,更是學會思考與溝通的時期,「多和同學討論、向師長請益,路自然會變得清楚。」他也鼓勵學生多參與志工或服務性社團,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會學到責任與合作,也會明白「真正的領導不是指揮別人,而是願意和大家一起承擔。」如同他所熟悉的造紙纖維,單看一根纖維很脆弱,經不起風雨;但許多纖維交織在一起,互相支撐,就能成為一張堅韌的紙。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鯤雄。(圖/黃鯤雄提供)
#### 劉慧啟 築夢踏實 淡江化工人打造臺灣第二座護國神山
#### 現職:台塑生醫科技公司總經理、台塑新智能總經理
#### 給學弟妹的話: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賴映秀、記者吳沂諠專訪】1991年畢業於化學工程學系的劉慧啟回憶大學新生訓練那一天,恍如昨日。來自彰化縣芳苑鄉路上村的化工系小大一聽到系上老師說:「民生所有的需求九成都跟化工有關」;教務長則說淡江學生最好參加3個社團,「如果不行,至少一個。」劉慧啟回憶當年往事不禁莞爾,他說自己腦洞全開,照單全收。38年後的今天,這位一手掌管生技、生醫、新能源的台塑生醫科技總經理驗證了:老師要他走的路全都是正確的。
現在的劉慧啟為台塑生醫科技總經理,及其子公司長春藤生命科學副董事長、虹京資源公司董事長。30年來參與台塑生醫轉虧為盈,跨域經營生技與新能源,擔任要角。近年更全力布局,主導台塑投資110億元設立全臺最大鋰鐵電池廠,加速推動淨零轉型、能源轉型。
時間回溯到民國84年7月17日,劉慧啟清楚記得到台塑彰化洗衣粉工廠報到的那一天。他驚訝的發現,工廠裡用的漿料噴霧乾燥、流體乾燥廠的所有流程設置,「都跟何啟東老師『程序控制』課程裡教的一模一樣」。後來,他創立台塑生醫,完成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在二十年前布局的六大項目:生命、生物、生化、醫療、醫材、醫藥,這些範圍也始終離不開化工。
當年那位鄉下來的孩子,成為今日侃侃而談的管理人,劉慧啟坦言,要歸功於淡江吉他社。回憶大學時光,加入吉他社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意外地撥弄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彷彿啟動身上的某些開關。他改變原先內向的性格,變得開朗外向,培養出較同齡者更為堅韌的抗壓性,奠定日後在企業披荊斬棘的基礎。他肯定的說:「這種個性再搭配淡江化工的專長,發展是很多元的。」直到現在,他仍每年和吉他社的友人聚會,大學長林正如在西門町開河岸留言民歌餐廳,校友、知名音樂人雷光夏、吉他社之友黃中岳都是常客,前年的金鷹獎主簡川勝也是聚會成員。談起課業跟社團兩頭燒,隔天要考試,還要辦金韶獎的預賽,晚上熬夜工作的輝煌歷史,和在自強館前「叫館」的時光,大夥都還是津津有味。
大學時代在吉他社、化工系練就的抗壓力和個人的特質,給了劉慧啟「企業內部創業」的底氣。他說台塑人務實,一板一眼,還好千里馬遇上伯樂,他的老闆王瑞瑜成為他最大的支持,一手成立台塑生醫,走出自己的路。三十年來從石化產業到多元再生能源,帶領台塑跨入新能源產業鏈布局,設置臺灣最大鋰鐵電池廠,成為「最不像台塑風格的台塑人」。
劉慧啟表示,在大企業中內部創業就像細胞分裂,尋找「對的人才」是成功之鑰。他喜歡邀請有想法、有熱情的年輕人加入團隊,相信多元的特質能激盪多種可能、匯聚多元能量,也願意親自引導新人發掘自我核心價值。劉慧啟尋找「三心二意」的人才:以「正面、積極、熱情」的三心,搭配「願意承擔、願意改變」的二意。「Hope for the best, plan for the worst.」,勇於懷抱遠大的夢想,並隨時為計畫改變做好心理準備,做最壞的打算。
「臺灣不應只有一座『護國神山』!」劉慧啟坦言,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早在數十年前,預見石油會耗盡,能源發展勢必走向多元化與再生化。從過去推動輕油裂解的年代走來,讓他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再生能源被儲存。因此在彰濱工業區設置全台最大規模的鋰鐵電芯廠,主導鋰電池回收產業鏈布局,作為新能源的核心,就是看好這個遠比半導體更大的產業鏈。他語重心長的斷言:「臺灣只要把握住這個契機,就能再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關鍵字
#獲獎榮譽
#金鷹獎
#張瑞峰
#企管系
#許明棋
#物理系
#陳大田
#土木系
#彭慶和
#會計系
#黃鯤雄
#化學系
#劉慧啟
#化工系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30
| 更新時間:2025-11-10
| 點閱:1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