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歆伃淡水校園報導】每年10月31日的萬聖節,不論是小孩還是大人,總會化身成各式各樣的鬼怪或角色上街遊行,享受節慶氛圍。然而,除了扮鬼取樂,我們是否真的了解「鬼」的文化意涵?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節慶文化:尊重與包容」課程,11月12至14日,在黑天鵝展覽廳舉辦「國際鬼節」,展覽由修課學生共同策劃的「鬼」,帶領觀眾從跨文化角度認識鬼的象徵,與其在不同社會中的正面價值,期望藉由文化交流促進尊重與包容。
該展覽呈現日本、南韓、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瓜地馬拉、西班牙、英國及美國共12國的鬼故事,現場展區不僅展示各國鬼怪的形象與文化背景,更說明牠們如何反映人類社會中的倫理規範、正義意識與對弱勢的尊重。所有說明皆提供中文、英文及當地語言版本,展現淡江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敏感度。
負責南韓展區的政經四游蕎瑛說明,小組討論後選定以「九尾狐」為主題,因為九尾狐不像其他鬼會讓人感到恐懼,反而帶有神秘與魅惑的特質。為了讓參觀者更有參與感,團隊特別設置DIY專區並準備色紙,邀請大家親手摺出屬於自己的狐狸,象徵不同文化下人們對「鬼」的多樣詮釋。
授課教師外交系副教授李文基表示,希望透過此次展覽,讓參觀者從了解鬼的文化意義開始,體會各地信仰與民俗的多元性,進一步尊重文化差異,追求人類共同的價值與和平的社會。
NO.1230
| 更新時間:2025-11-17
| 點閱:1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