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23-04-08

【專題】ChatGPT來了! 教師接招
採訪報導/記者陳映樺、王薇婷
#### 前言 2022年11月由OpenAI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橫空出世,至今各界討論熱度未減,更在學術界造成前所未有的震盪。清華大學是第一個成立專案小組討論ChatGPT後續影響的大學;臺大對教師發出ChatGPT指引:「針對生成式AI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提供招式破解,包括限制學生使用、加強課堂實作演練、加深加廣作業和考試難度等。 學者間論戰未定,至今餘波盪漾,淡江為綜合大學,有文、理、工、商管、外語、國際、教育、AI等八個學院,各領域教師對於這個全新挑戰如何接招? 本報除訪問教師意見,並同時於淡江大學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ku.official.fb)開設「請問淡江達人」專頁,由資工系特聘教授張志勇於版面上回覆ChatGPT相關的問題,歡迎師生提問。
#### 勢不可擋 禁止不如擁抱接納 ChatGPT體現出了自然語言處理與生成能力上耀眼的進步,相較於其他聊天型機器人,它除了能進行複雜、流暢的對話外,還可以做到自我學習、進化。並且,因為其資料庫的豐富,各式各樣的專業都略有涉略,ChatGPT已然是AI科技發展的一大步。 ChatGPT能節選摘要、撰寫文本,學生用它作功課、報告,猶如上了一條風馳電掣的高速公路。不少教師因而持反對意見,香港大學即全面禁止學生使用。反之,有些教師則是抱持贊同態度,支持學生使用新科技。 投支持票的本校資工系特聘教授張志勇在資訊處遠距教學發展中心於3月15日舉辦「智慧大未來GO!數位學習深耕講座」中,以「ChatGPT轉動教學及學習的正向力量」為題演說,分享他的看法,認為與其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不如了解ChatGPT並駕馭它。張志勇認為:「在新科技的發展下,各公司行號或教育機構都應該了解,未來的科技發展將會愈來愈快、愈來愈好,而ChatGPT就像是我們的工具,我們應該要培訓學生成為會使用工具的老虎,讓工具成就學生如虎添翼,善用新科技進行人機合作,取得優勢。」 同樣持支持意見的還有日文系教授曾秋桂與教設系副教授曾聖翔,曾秋桂表示:「時代已經無法逆流了,像我們現在也不會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所以我抱持的是一個樂觀的態度,會鼓勵學生多去使用ChatGPT。」曾聖翔副也分享:「我樂見其成,畢竟它是一個無法擋的東西,老師應該要去包容、擁抱ChatGPT。要做的是去告訴學生該如何使用,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獨特性。」 尖端材料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王孝祖持中立態度,他分享學生使用ChatGPT的利與弊:「這是兩件事情:一是資料搜尋方面,學生可以很快的獲取資訊,節省許多時間,但是在搜尋資料的能力上卻沒辦法得到應有的訓練。二是知識方面,學生可以很快地得到相關資料,可是同時間也會抹煞了學生搜尋大量資訊後自我思考的環節。」
#### 衝擊教師角色 重寫專業定位 ChatGPT幾乎無所不能,這點或許使許多行業都覺得受到威脅,害怕被取代。那麼教師的飯碗是否也不保? 張志勇認為教師的角色並不會被取代:「當ChatGPT可以做為一名助教或老師的分身,來幫助學生釐清複雜概念與知識,學生將不會再如以往一樣需要仰賴老師。但是教師的角色不會被取代,學生會從ChatGPT上得到幫助,教師也可以利用ChatGPT增進自我專業能力與教學方法。」張教授也提及,ChatGPT可協助老師解決在時間、人力不足時無法回應學生的困境。ChatGPT甚至可以給予教師上課方式、教育理論、教學策略的建議,讓教師們的教學計畫升級。 曾聖翔以雙語教學為例,分享ChatGPT對於教師的幫助:「非學科、非英語課的授課教師都會去找英語老師,諮詢自己應用的單字程度會不會太難?或者一些語法上的使用是不是有錯誤?ChatGPT的出現就可以幫助這些非英語課的老師解決問題。」 因此,雖然ChatGPT不會取代教師,但是卻會轉換教師的定位,過去在學生眼中宛若百科全書及聖旨般定位的教師,顯然已經無法跟隨ChatGPT的來臨而在教學中存活。曾秋桂對此分享:「教師的定位是需要轉型的,現在的教師已不是以往那個發出唯一號令的指示者,而是需要成為學生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陪伴,並給予學生發展平台的協助者。」當然,她還是認為因材施教挖掘學生長才,再給予肯定及諮詢的角色,「這些專業都是ChatGPT無法取代的。」
#### 要問出好問題 需要先作功課 張志勇表示,ChatGPT讓許多教育學者害怕,也讓許多企業期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比人還像人,我們無法分辨哪些是ChatGPT製作的。」但是他也認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同有警察便會有小偷,現今有了ChatGPT日後也一定會出現破解ChatGPT的科技。 因此面對學生在作作業時使用ChatGPT,曾聖翔表示,老師應該將ChatGPT看作是訓練學生的一個層次、一個心態,他認為:「學生用了也沒關係,可是學生必須要誠實面對,也就是說你有用全力做這件事情,這樣就好了。」 那麼學生該如何有效使用ChatGPT呢?張志勇分享:「學生需要擁有足夠的基本知識,否則使用ChatGPT就會像是瞎子摸象,學生問出的問題可能只是大象的耳朵、鼻子或大腿,卻問不出完整的大象。所以在學習專業的知識體系時,仍是需要一本統整的教科書、一個了解『大象』全貌的教師,才能讓學生站在制高點上看到整門課中知識的串接與輪廓,提出有目標的問題。」 曾聖翔也分享,學生能不能問一個好問題,其實是根據學生擁有的背景知識而有差別。比如要寫一份台灣的歷史文字以及台灣歷史圖片的報告,對這方面的背景資料愈熟悉,愈能夠問出更仔細的問題,「所以學生還是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 ChatGPT融入教學 全新挑戰 ChatGPT已公開數月,許多人還停留在ChatGPT登場的衝擊中,但已有教師開始將ChatGPT融入教學。 「ChatGPT是一項工具」曾聖翔首先在「學習心理學」課堂中,讓學生使用ChatGPT撰寫期末報告。他觀察在三、四十位同學中,同樣利用ChatGPT來撰寫報告,多數的報告大同小異,但仍有少數表現出明顯差異。他表示:「結果完全取決於學生的創造力,或是思考力。」因為提問時,是否有注重到細節、重點還有深入的程度各有不同,就會造成ChatGPT給出來的文本、內容也不一樣。 曾秋桂分享:「對於日文系來說, ChatGPT可以應用在會話、習作與翻譯課上,輔助學生語文上的讀說聽寫譯學習。」日文系副教授葉夌使用ChatGPT進行日文習作教學,請學生本人與ChatGPT分別以「《二十歲對你的意義》觀後感」為題,寫一篇日文作文,並比對二者用字遣詞。經過比對發現,ChatGPT因為使用日文資料庫,所以程度更好、語言使用更活潑;相對來說,學生撰寫的文章,可能使用了教科書上的用法、或受母語邏輯的影響,讓文章變得較呆板。 張志勇也分享,他最近經常使用ChatGPT跟Midjourney來製作課堂投影片。也試著讓學生把課堂中的重點名詞組織起來,並請他們將這些重點向ChatGPT詢問,他說:「對比ChatGPT的回答,檢查自己與ChatGPT的差異,也是學習。」
#### 搭載運用 碰撞更多新的可能 ChatGPT的nocoding特色屬性,使它可以輕易搭載許多平台、結合軟體,而將這樣的特色結合在教育科技中,碰撞出更多可能。曾聖翔分享:「如果你把元宇宙視為一個學習的環境,把學生丟到元宇宙裡面去學習,誰可以成為元宇宙的老師?那麼就是ChatGPT了。」他認為將ChatGPT與元宇宙結合,在元宇宙這樣的場域讓ChatGPT成為一個教師、資料庫的角色幫助學生更容易沉浸於學習情境。 張志勇則分享,身為教師他希望ChatGPT可以更了解包括實驗室的管理、學生出缺席情況、作業繳交頻率等,甚至希望可以培訓ChatGPT「成為一個完全為我服務的專屬系統。」而在專業方面,則是希望ChatGPT能回應他在AI領域上的任何問題。
#### 學術倫理探討 塵埃未定 ChatGPT讓知識更具平等性、普及性跟開放性,但是這些優點卻有可能會產生代寫或抄襲的疑慮,學界討論至今未有定論。 曾秋桂認為,ChatGPT生成的東西雖然不能直接放入論文中,但是卻可以在寫論文的過程中「用ChatGPT擴充知識強大自己。」而張志勇則表示,ChatGPT的確對作研究產生很大的幫助,如果我們把做研究當作是一個問答題、一張空白的考卷, ChatGPT會直接給我們答案,就不需要自己寫出很多答案,只要去驗證他的回答是對還是錯、資料的取證,「至少讓他變成了一個是非題了。」 ChatGPT在文本撰寫與摘要擷取的成果都是十分符合人類邏輯的寫作,不細究便看不出其中差別。「然而,它究竟不是人,只能算是工具。」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與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博士孫以瀚於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舉辦的「學術倫理專題講座」上提出兩個基本態度,一、ChatGPT是軟體不能夠當做是作者,因為他無法負文責,二、它只能放在研究方法或者致謝欄中被提及,因此,「基本上還是把它當成一個工具。」 在研究中,他肯定ChatGPT可以協助很多的事情:抓錯、改寫、製作摘要,甚至寫一篇文章。「ChatGPT適合幫我們做一些基本功,讓我們也可以將心力聚焦在創新上。」但孫以瀚問:「如果ChatGPT出錯了,要負責的是他的公司?還是這個軟體本身?」他認為,最後責任還是在這個使用人身上。他舉例說明:醫生要開醫囑,雖然他可能會聽一些護士、專業團隊的建議,但是最後責任歸屬,還是在開出醫囑的醫生身上。 那麼,對於研究工作者,在做研究工作時要注意什麼?ChatGPT對我們的挑戰為何?我到底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規範?怎樣培養我們的研究能力?我們應該如何將ChatGPT利用在工作中?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周倩也在講座中,以研究與學術倫理的觀點一一回應。她認為,學術研究有著很重要的特徵,就是一定有適當的研究方法,還有必須遵守學術誠信的原則,站在前人研究的結果或者著作上,繼續往前邁進累積突破跟創新。「所以需要回頭去想一下什麼是學術?什麼是學術研究?什麼是學術研究的過程?」釐清了這些問題,再回頭面對生成式AI時,便會發現它能明確幫助我們的只有回顧理論與撰寫研究成果去發表,其餘諸如:提出假說、蒐集實證與實驗材料等等,還是必須由研究者親身上陣。
#### 成為懂AI的人 與ChatGPT共存 比爾蓋茲說過:ChatGPT將改變我們的世界。大環境的趨勢推動人前往下一個歷程,然而什麼人會在ChatGPT的大浪淘沙後依舊存活,那便是懂AI的人。「人不會被AI取代,只會被懂AI的人取代」這句口號在AI時代來臨後便耳熟能詳,要如何拉開自己與「不懂AI的人」的差距,成為「懂AI的人」呢?無法逆轉的AI時代已經來臨,舊有的思考模式將無法用以解決現今時代問題,只有不斷的將自己的能力與時代接軌,學習更多的知識,成為一位「懂AI的人」,才不會被時代所拋下。

關鍵字 #ChatGPT #AI #學術倫理 #生成式AI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NO.1161 A | 更新時間:2023-04-11 | 點閱:246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1-22 10:59:06
  • 線上人數: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