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大視界 2025-10-13

【性別大視界】性別政策的民主困境:高張力議題下的社會學思考
文/教設系助理教授彭莉惠
 在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中,性別議題始終佔據著微妙而特殊的位置。它象徵著自由、平等與現代化,是社會改革的核心價值之一;但同時,也最容易成為爭議的引爆點——觸動文化焦慮、挑戰價值底線。特別是在政黨對立、媒體碎裂、意識形態極化的時代,性別政策往往成為政治攻防的指標議題。某種程度上,它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整體政治氣候的冷熱與方向。
 我們或許可以說:性別,不只是社會議題,更是民主制度能否容納異質價值的一場壓力測試。
 川普政府於2025年重新執政後,對性別政策的全面重構讓這點更加明顯。那並不僅是對前任政策的否定,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政治操作——將性別認同、生殖權利、教育內容與公共資源分配重新政治化,並以「文化治理」為名,開啟新一輪價值動員。這樣的策略不僅鞏固了保守派的選民,也進一步推升了美國社會兩極化的浪潮。
 我觀察到,性別之所以成為民主政治中最敏感、最容易被操作的議題,主要有三個面向。
#### 一、它牽動公共與私領域的界線重劃  性別議題並不只存在於法律與制度中,更深深滲入家庭、宗教、教育與日常倫理的肌理。當政策嘗試介入這些被視為「私領域」的空間時,社會常會出現強烈反彈——例如跨性別廁所政策或教材中的性別認同內容,進步陣營視之為基本人權,保守陣營卻感到家庭自主被侵犯。這不僅是權力的拉扯,更揭示了「誰能定義倫理」的民主根本問題。
#### 二、它挑戰社會對「正常性」的慣性想像  性別政策往往伴隨語言與象徵的更新:身份欄不再只有男女兩格、教材納入多元家庭的故事、公共空間出現性別友善廁所標誌。這些轉變象徵包容與多元,但也動搖了許多人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既有想像。對部分民眾而言,這不僅是不熟悉,更是一種「文化位移」的不安。當習慣被挑戰,情緒便成為政治的推手。
#### 三、它在社群媒體主導的時代極易被誤讀與簡化  性別政策往往需要較長的論述與脈絡說明,但在社群媒體的速度文化中,只需一句激昂標語或一張被斷章取義的照片,就能掀起輿論浪潮。進步的語言需要理性與時間,保守的反擊卻以情緒為燃料,最終導致公共討論被迫陷入「道德化」與「敵我化」的二元框架。許多真實的對話,還沒開始就被中斷了。
 這三個面向讓性別成為民主政治中最容易引爆社會張力的議題之一,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民主制度是否足以承受這種衝突張力?有沒有可能在爭論中保有理性保有對話的契機,或者,最終更容易被情緒與相互異質的立場推向對立衝突的深淵。
 我在與國內外學者的對話中,時常聽到類似的憂慮。性別平權從來不是單一價值的展現,它同時也是制度成熟與社會包容的象徵。但在高度政治化的氛圍裡,性別政策太容易被簡化成立場表態,民主討論也因此失去了應有的深度。
 性別政策的雙重困境,正是當代民主政治的縮影。它一方面被視為文明進步的指標,但我的觀察經驗是也往往成為文化戰爭的代罪羔羊;或政治場域有效動員的策略。它被納入國際治理與評比的指標體系,卻在選舉時被當為鞏固選民支持的動員符碼。
 在這樣的現實裡,我們或許更該學習以「制度的韌性」來看待性別,而不是以「立場的對立」來定義它。性別政策不該被神聖化,也不該被去政治化。它的張力正是民主的考驗——能否透過對話、辯論與協商,讓制度更成熟、讓社會更懂得傾聽。
 當一個體制願意面對張力、不逃避矛盾,性別不再只是議題,而是讓民主更深刻、更有機會對話的力量。這也是我們在大學端,做為高教辦學機構、性別教育工作者(性別專業課程與性別通識課程)的社會責任,持續進行性別教育,培養學生理解差異、對話與民主協商的能力。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性別大視界 #彭莉惠 #川普 #性別政策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5性別平等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SDG17夥伴關係

NO.1226 | 更新時間:2025-10-13 | 點閱:3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0-13 20:30:18
  • 線上人數: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