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5-11-14

生成式AI賦能教學與研究 陳思思談自身實踐與反思

【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11月5日中午12時,在I501舉辦教學研究講座,邀請教設系副教授陳思思,以「生成式AI的實踐應用:教學、作業與研究的賦能與反思」為題,教導大家如何適當地使用生成式AI進行教學與研究,吸引逾60位教師參與。

陳思思以書籍《Generative AI in higher education》的內容為核心,介紹當中所提出的行動框架——CRAFT(Culture文化、Rules規範、Access訪問、Familiarity熟悉度、Trust信任),強調這5項相互依存的要素,是將生成式AI融入高等教育與研究時不可忽視的面向。她指出,要推動教學轉型,必須先打好基礎工作,建構適切的文化與規範,讓師生能安全、公平地取得工具,並透過經常性練習提高熟悉度,最終才能建立起對AI的信任。

針對教師與學生應如何面對生成式AI,陳思思主張教師應把AI的運作原理講解清楚,讓學生瞭解系統是依據大數據生成內容,而非「竊取」創意;並在課程中整合AI技能,藉由設計作業示範AI如何協助腦力激盪、資料分析與提升效率,同時教導學生以倫理與批判的態度檢視AI的輸出結果,讓AI成為「增強創造力」的工具,而非取代創造力的對象。

接著她分享多項具體教學實作經驗,首先以教學法「融入AI的應用」為例,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們進行AI練習,例如「環境掃描」讓學生分組以ChatGPT搜尋某主題在社會、科技、經濟與政治層面的趨勢,產出10至12項關鍵趨勢後,再請AI對這些趨勢分群,最後由學生詮釋分群意義並發表見解。她指出,AI在此扮演資料整理與初步分類的角色,學生則負責詮釋與判斷,以藉此強化批判思考與口頭陳述能力。

另一實例來自她受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委託的個案研究:「將AI應用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關於亞洲慈善事業的研究:變革性的未來」,她指出基於經費與時程有限,因此讓AI協助「掃描+摘要」各國慈善趨勢,快速彙整大量資料,例如每則資料要求提供標題、摘要與連結等資訊。但她指出,每一則AI提供的連結與引用仍須逐一人工驗證,因為AI常會製造出所謂的「假象」,捏造不存在的新聞或引用。

她還強調多項在使用AI時應注意的技巧要點,例如可把AI當作過濾器,讓學生將艱澀的學術知識丟入AI,要求以「五歲能懂」的語句重述以降低閱讀門檻;能讓AI生成隱喻,將抽象概念轉化爲具象化的事物,以提升思考理解力等。但她也提醒,所有由AI產出的摘要、引文與數據都必須逐字核對,包括教學上也應建立驗證與更正的流程。「使用生成式AI時必須保持警覺,仔細審查每一段文字與每一句話,因為ChatGPT會幻覺,但我們要保持判斷力。」

財金系助理教授路祥琛表示,自己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將AI有效融入課堂中,而講座的分享讓她瞭解到,教師在課堂上使用AI時,絕不能預設學生都已熟悉相關工具,而是應主動提供示範與範本,讓學生在清楚的引導下操作,才能產生對教師與學生皆具意義的學習成果。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教發中心 #陳思思 #AI #教學應用 #教學轉型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NO.1230 | 更新時間:2025-11-14 | 點閱:2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14 18:11:15
  • 線上人數: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