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佳信淡水校園報導】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韌性治理規劃組11月18日中午12時30分,在HC306舉辦永續管理師培訓課程,邀請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總裁策略顧問蒲樹盛,以「大專院校最適合投資的永續行動是什麼?」為題演講,從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趨勢切入,分析「數位信任(Digital Trust)」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的雙軸轉型,並提出校園推動永續的具體建議,逾50人參與。
蒲樹盛首先說明,未來的組織將奠基於兩大核心,其一是涵蓋資安、隱私與AI的「數位信任」,其次是以節能減碳為主軸的「永續發展」。面對AI生成內容可能引發的詐騙與假訊息氾濫,他提醒,大眾對真實性的信任正快速流失,重建社會信任將成為重要任務之一;而永續行動若僅停留在表面形式,將無法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唯有與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緊密連結,才能創造真正的永續價值。
談到全球風險,蒲樹盛引用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人類正面臨兩大毀滅性威脅: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一旦全球升溫超過1.5°C,極端氣候將更頻繁地造成洪災、旱災、野火與糧食危機,進而衝擊各產業營運與人類生存。
在「S(社會)」構面,他指出,心理健康已是現代職場與校園的重大挑戰,從容貌焦慮、年齡歧視到職場霸凌,社會關注的層面已從過往的生理健康轉向心理議題。同時,少子化與高房價使年輕世代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看不到希望」的社會氛圍也是ESG中急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回到大學能推動的永續實踐,蒲樹盛以能源數據為例指出,校園碳排放以電力消耗為大宗,顯示節能是最具影響力的永續行動。他肯定本校在建置能源管理系統(EMS)上的成果,但也提醒,在少子化與經費有限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運用資源推動永續,是大專校院下一階段的重要挑戰。
蒲樹盛提出3項大學永續策略。第一,投資未來與SDGs融合,建議參考國外案例,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各系所課程。第二,跨領域合作,鼓勵跨系所合作,例如資訊學科結合環境教育、社會學科結合能源議題,培育具備永續思維的複合型人才。第三,學位加值,在畢業證書上增列永續相關課程修習紀錄,提升學生在未來職場的競爭力。
互動問答中,有師生詢問如何在「社會構面」上發揮影響力。蒲樹盛回應,教育單位可從照顧年輕世代心理韌性做起,像是提供教職員工育兒友善措施、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統等。他也被問及「綠色證照」的重要性,蒲樹盛提出,證照是求職的敲門磚,但實務經驗更為關鍵,他以養豬戶學員導入沼氣發電的案例說明,永續與產業知識結合,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演講尾聲,蒲樹盛再次強調永續的本質:「永續發展是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剝奪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期勉師生在各自領域中尋找「從風險中創造機會」的方法,不論是透過科技提升行政效率,或在課程中培養永續素養,都是為下一代守護未來的關鍵行動。
文錙藝術中心秘書顏孜芸分享,這場培訓課程讓我理解永續不只是環境議題,更關乎數位信任、心理健康與社會結構。特別是蒲樹盛提到年輕世代「看不到希望」的問題,引起很大共鳴,也讓我意識到永續與自己的生活其實密不可分,未來會更留意如何從自身做起,將永續思維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