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大視界 2025-11-21

【性別大視界】國際性別潮流的進步與反思
#### 文/教設系助理教授彭莉惠 過去十年,全球的性別浪潮幾乎無處不在。從#MeToo的揭露到多元家庭的立法,從女性董事席次的增加到月經貧窮的公共討論,我們似乎正走在一條前所未有的進步之路上。但這幾年我接觸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性別學者談論「平權」時,內心卻常浮現一種複雜的感覺:這條路雖然光亮,卻並不平坦。越是高舉「進步」的旗幟,我們越容易忽略那一層被壓抑的焦慮與抵抗。
#### 一、進步的語言,何以成為文化的壓力? 我在歐洲參加過一次性別主流化論壇,主持人用一句話開場:「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看它如何對待女性。」當下台下響起掌聲,但我注意到坐在角落的一位中東女學者,只是靜靜笑了笑。中間休息喝咖啡的時間我們閒聊了一下,她告訴我:「當他們用文明來評斷我們時,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審判。」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進步」並不只是理念,更是一種權力的語言。當國際組織以指標和排名推動性別平權,許多亞洲國家雖然積極響應,卻也同時感受到一股來自外部的壓力。有時這些政策在報告上看起來完美,但在地方的執行現場,卻被視為「政治正確的命令」。久而久之,「平權」不再只是人權的追求,而變成一種被迫表態的政治正確。
#### 二、當情緒掩蓋理性:網路世代的平權困境 在社群時代,性別議題幾乎沒有中間地帶。我曾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討論:有人批評某廣告物化女性,底下的留言立刻分成兩派,一方憤怒、一方嘲諷,沒有人再去問那個廣告真正想傳達什麼。那一刻我意識到,網路社群的性別對話變成了一種情緒反射,而很難有民主深化的協商溝通。
#### 三、性別平等的認知有深層的社會結構脈絡 我去歐洲做訪問學者時,看到芬蘭市中心赫爾辛基公園湖畔邊,不少爸爸騎著單車載著幼童在遊湖。我看到芬蘭市中心中學放學後,很多青少女在操場自由的踢球。我感受到性別自由呼吸的美好。我去杜拜旅遊時在飯店大廳,跟兩位全身黑袍蓋著只留眼睛的黑色面紗女士閒聊,她們說她們其實並沒有覺得有甚麼平等。不同的社會文化宗教脈絡影響著每個女性對性別平權的認知。
#### 四、亞洲社會的性別現實 回到臺灣社會脈絡來談,我常去一些政府單位進行性別主流化演講,多數都會談到多元性別,總是會有與會聽講者給我回應說,彭老師妳可以不要談多元性別嗎,我怕你這樣會影響下一代,對台灣社會不好。這就是性別教育現場的現實:性別教育的推進,往往在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之間拉扯。我可以理解提問者對傳統性別規範被翻轉的焦慮。這是長期代代傳承下來根深柢固的性別文化傳統,包括我們的社會受到儒家性別倫理道德影響深遠。然後現今民主自由思潮影響,造就部分的人面臨傳統性別觀念與現代性別平等之間的矛盾,兩種價值要完全協和融合成每個人自然認知,尚還有一段漫長道路要走。
#### 五、讓平權回到人的溫度 在接觸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人們,聽了那麼多演講辯論與日常對話,我漸漸明白,性別運動的核心其實不是法規或政策,而是人。那些走在街頭的抗議者、在家庭裡為孩子辯護的母親、在教室中帶著困惑聆聽的學生——他們才是平權真正的面貌。我們談進步,不該只是追求速度,而需要有一定的寬厚能耐心傾聽每個人的差異並有理解的深度。社會若能在衝突中仍願意傾聽、在不同中仍願意共存,那才是成熟的民主。而當我們談「包容」時,也該容得下那些尚未準備好改變的人。平權的路從來不該是誰勝誰敗,而是一場學習如何共存的漫長練習。
我常想,也許所謂的進步,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說同樣的話,而是讓人能在差異中依然彼此尊重。如果一場改革讓社會更焦慮、更分裂,那它的名字就不該叫「平權」。真正的性別平權,應該讓我們更柔軟、更能傾聽。唯有如此,這場全球的性別浪潮才不會成為文明的傲慢,而能成為人性中穩穩的溫暖光亮。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性別大視界 #彭莉惠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5性別平等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SDG17夥伴關係

NO.1231 | 更新時間:2025-11-21 | 點閱: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21 16:02:48
  • 線上人數: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