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大視界 2025-04-13

【性別大視界】性別,成為政治標靶:川普再任後的制度攻防與臺灣省思
#### 文/教設系助理教授彭莉惠  2025年1月,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再度當選並就任美國總統,開啟其第二任期。與2017年初入主白宮時的政治實驗性相比,此次回歸更具政策結構性與意識形態一致性,尤其在性別議題上,政策調整快速且廣泛,顯示出美國性別治理的方向出現明顯反轉。
 這場重構,不僅是一套政策工具的調整,更揭示了美國政府對性別與國家角色之間關係的重新定義,並進一步激發國內外關於公共治理、文化秩序與多元價值共存的討論。
#### 制度層級的重新劃線  川普上任後,簽署《捍衛女性免於性別意識形態極端主義侵害,並恢復聯邦政府的生物學真相》(Defending Women from Gender Ideology Extremism and Restoring Biological Truth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這項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統一採用出生性別(biological sex assigned at birth)為性別分類基準,不再承認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作為行政依據。此舉對跨性別者的行政認定、公共機構性別用語、性別友善空間與相關補助機制產生直接影響。
 從治理角度來看,這項命令呈現一種「政策簡化」與「制度收束」的邏輯,主張透過回歸二元性別結構以強化政策執行一致性。然而,也引發了關於性別自我認定權利的討論與關切,特別是在教育、醫療與行政文件等涉及個人身份的場域中,制度變動所造成的影響,對特定群體而言極為具體且立即。
#### 公共場域的寒蟬效應與制度調整  聯邦層級的政策訊號很快傳導至企業與教育場域。政府對「多元、公平與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政策的支持縮減,部分中小型企業暫停或精簡原有的性別友善機制,而部分大型跨國企業則選擇維持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標準,保留DEI部門與性別敏感訓練,以維護其品牌形象與多國合作的穩定性。
 在教育領域,《Title IX》被重新詮釋為「應以出生性別決定學生住宿與運動參與資格」,引發學校行政流程、教師支持機制與跨性別學生福祉保障之間的平衡難題。部分學區反映,行政人員在新舊制度切換期間出現執行混亂,也讓原本運作中的性別友善機制陷入調整與觀望狀態。
#### 性別援助政策的轉向與外交後效  在對外政策方面,川普政府亦表態調整性別援助取向,包括不再資助與墮胎諮詢、性與生殖健康(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SRH)、性別教育及LGBTQ+倡議相關的國際合作計畫。此舉被視為是對「文化主權」的尊重,但也造成部分依賴美援的國際性別組織營運中斷,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地區,影響教育、衛生與婦女賦權等基層發展行動。
 這項政策也成為其他保守政權之政策論述資源,在歐洲與亞洲部分地區被視為「政策修正」與「文化主體性回復」的參考案例。性別議題再次進入國際政治語言的角力場,被重新定位為國家主權、價值輸出與文化對話的核心議題之一。
#### 制度重構與政策語言的轉向  整體來看,川普政府的性別政策重構可被視為一場制度上的「價值再編」,其不僅透過具體命令調整行政機制,更透過語言轉向改寫政策正當性的敘述基礎。從「保障多元」轉向「維護秩序」、從「促進平權」轉向「避免過度干預」,這些修辭語言的變化,折射出當代民主社會對性別議題共識逐漸稀釋的狀態。 這不僅是政治立場的變化,也提示我們思考:當政策語言不再以包容為出發,而是以界定為工具,我們該如何評估政策所創造的社會條件與制度倫理?
#### 臺灣視角下的對照與省思  作為亞洲少數在性別政策上制度建置較完整的社會,臺灣同樣面對國內多元文化、政黨輪替與價值張力的壓力。過去數年,我們在性平教育、跨性別權益、LGBTQ+公共討論等議題上雖取得進展,但在地方治理、社群反應與行政實踐中,仍可見諸多縫隙。
 面對國際政策轉向與價值對立,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穩固制度,更是需要設計一套可以尊重差異、持續對話、並兼顧原則與彈性的治理機制。唯有如此,制度才能在風向變動之際,不致於瞬間崩解。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性別大視界 #彭莉惠 #川普 #性別政策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5性別平等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SDG17夥伴關係

NO.1211 | 更新時間:2025-04-14 | 點閱:8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4-15 16:06:54
  • 線上人數: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