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4-07-02 NO.1185 學校要聞
【本報訊】本校榮譽學程「永續設計與創新」授課教師企管系涂敏芬,6月2日偕同USR計畫《淡水好生活》夥伴與課程的4組13位學生,參加在嘉義大學新民校區舉行的第七屆「挺好Campus社群商務競賽暨四校聯合成果展」,共獲得8個獎項,並透過集食送愛專案,募集到44,142元,較前一年的17,900元,成長近2.5倍。
下載:
配合澳門特別行政區施政方針,擁抱新資訊科技創新研發,營造企業研發氛圍,推動產學研更緊密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以吸引更多促進及補足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推動澳門產業高質量發展。澳門電腦商會人員12人,由副會長李志文率領,6月6日上午到訪本校,由研發處接待,除安排參觀AI創智學院、建邦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並就未來合作意願與方向進行交流。
發布日期: 2024-06-03 NO.1185 學校要聞
【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6月13日中午12時,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3樓大廳舉辦「112學年度教師社群成果展示暨經驗分享」。參展社群橫跨文、工、商管、外語、國際事務、教育、AI創智學院,及體育事務處、教務處,共計32組社群參展。
【記者陳楷威淡水校園報導】為促進產官學共同參與食農教育,分享最新成果和實踐經驗,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辦公室6月14日上午10時,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HC305、HC306舉辦「2024食農教育論壇:產官學共培永續飲食未來」,學術副校長許輝煌、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協同主持人陳竹亭、農業部資訊司司長蕭柊瓊等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到場參與。
發布日期: 2024-08-15 NO.1186 學校要聞
【記者吳沂諠淡水校園報導】國際暨兩岸事務處6月25日下午2時30分,在活動中心舉辦「113學年度學生出國留學授旗典禮」,將有11系共391名同學遠赴25個國家、111所學校進行留學交換,校長葛煥昭、行政副校長林俊宏、學術副校長許輝煌、各學術單位一級主管、出國學生就讀學系主任,260名出國學生,及逾70名家長參與。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公使回部辦事嚴竹蓮、西班牙商務辦事處處長Eduardo Euba Aldape、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新聞文化部主任大內洸太、法國在台協會法語暨出版事務專員Aurélie JOBERT等貴賓,也特別出席勉勵和祝福。
【潘劭愷淡水校園報導】人力資源處6月13日下午2時舉辦「112學年度第二學期退休同仁歡送茶會,本學期榮退教職員工共計21位,其中理學院秘書顧敏華、運管系教授張勝雄、外交系副教授李志強、教心所副教授李麗君、事務組工友陳閨秀、張讚金、採編組編審李燕燕、參考組編審李素真、專員葉蕙蘭、教學支援組三等技術師楊敏雄出席茶會,校長葛煥昭、董事長張家宜、前校長林雲山、3位副校長、退休同仁聯誼會理事長宛同等逾百位同仁到場歡送。
發布日期: 2024-07-02 NO.1185 學習新視界
【舒宜萍淡水校園報導】理學院連續接待外賓,菲律賓Ateneo de Davao University(愛特諾德達沃大學)學術副校長,化學系教授Antonio M. Basilio於6月4日蒞校訪問物理系;印尼姊妹校Universitas Gadjah Mada(卡查馬達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教授 Kuwat Triyana等6名學者,於6月6日來訪本校理學院、物理系和數學系,除參觀實驗室,及先進量子計算研究中心,與本校商討未來合作。
發布日期: 2024-07-02 NO.1185 特刊
一曲清歌倒酒蓮,踏歌聲,揮扇消暑悶。走過春的蜿蜒薰韻,穿越初夏的縹緲清涼,當夏意濃郁的讓人無法忽視,便迎來「夏至」。除了「夏雨隔田坎」飛電夾雷驟來疾去的陣雨外,「夏至風颱就出世」,眾水匯聚的颱風季也隨勢水粼粼出柙,彷彿被釋放的禁錮靈魂。
發布日期: 2024-07-02 NO.1185 即時總覽
【潘劭愷臺北報導】大傳系榮譽教授,文學院前院長趙雅麗,5月21日因病辭世,告別式「沐愛而行」追思會,6月15日上午8時50分於臺北市第二殯儀館舉行,親友、傳播界學者、淡江大學與公廣集團前同事,以及曾經教過的學生逾300人到場,典禮簡單隆重,本校校長葛煥昭以高架花籃,董事長張家宜及董事會主任秘書黃文智則特別到場致意,張董事長並於本校公祭時段,率領教職同仁及校友群,感謝她對淡江大學的付出。
【記者林宇翔、舒宜萍淡水校園報導】物理系熊貓講座邀請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茱莉亞‧加利(Giulia Galli),於6月12日下午2時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主講:「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generation and use from first principles(用第一原理計算永續能源材料成效)」。她分享全世界都在減少石化燃料,尋找替代能源,說明量子電腦計算法仍在發展,未來將應用到預測能源材料的範圍,鼓勵大家思考基礎科學的前瞻性,「未來誰能掌握材料,就能精確看準未來。」